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  相似文献   

2.
一位语文教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话一方面揭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  相似文献   

3.
周洁 《小学生》2013,(4):72-72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怎样的教学才真正使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到位"?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的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诱发情感期待读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徐大娟)怎么知道的?有老师的本家吗?怎么记住"徐"字呢?(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4.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必不可少,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其中的第一课时就是凤头,第二课时就是猪肚,而第三课时则是豹尾。现在大多数教师喜欢的是猪肚,认为猪肚厚厚重重,实在有料,因而大凡公开课,第二课时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殊不知这就忽视了第一课时的精彩亮丽: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只要教师在文题、文意、文情上下功夫,第一课时也可以绽放精彩。一、抓文题文题,是一篇…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是教师传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考评教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为了公平起见,当下考评教师和进行教学竞赛好多都要求上第一课时,甚至有些教学竞赛活动尝试只上三十分钟的课,且是第一课时。然而,很多教师在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误导了听课教师,使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究竟应该怎么上感到困惑和茫然。解决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位语文教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话一方面揭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程序和任务,另一方面,从“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也反映了当前第一课时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僵化(对第一课时的划分界限的认识僵化)、简单化(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理解简单化)、模式化(对第一课时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化)。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研讨课、交流课中,我们常常观摩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难觅踪影。偶尔听到,也是课时不分。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往往上得很单薄,而第二课时常常是"发胖式"的教学。有时教师为了教学的全面,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学全无主线,流程相当混乱。我认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当是互补的关系,好的教学,应当让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得益彰。一、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学交流中,很多教师都表示怕上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很简洁、很明确:解决生字词——朗读好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可越简单的课反而越难上。一线教师总是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希望能够把课上扎实了,可又怕落入俗套,吞噬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变着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往往是兴趣浓了,拓展多了,却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能完成。一节课下来往往是鱼和熊掌一样都得不到。那人文性和工具性到底该如何有效整合,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扎实,而又不失情趣呢?  相似文献   

10.
如果将阅读教学比作登山,那第一课时的教学就好比山脚。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哨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我想只要教者下工夫,第一课时也可以成为一  相似文献   

11.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顾甜甜 《教师》2011,(34):19-19
虽然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举办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已过数月,但是我依然沉浸在这次活动中。短短三天聆听了12位老师精彩的第一课时语文教学,收获颇多,感受颇深。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使我们受到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下面我结合这次活动,以《剪纸的学问》一文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领悟文章内涵。如果学生连这些要求都不能完成,试想我们的孩子拿什么去进一步学习。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第一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试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手课本一手字典,高声朗读,静静默读,同桌互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并解决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对生字新词、难读句段教师应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教师要指导读、示范读,要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期…  相似文献   

14.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英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21):F0003-F0003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度老师曾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拳、求实、有鹰”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则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史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筘一课时的教学追求于永正老师也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认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字词教学,内容简单,上不出新花样,自然也就没有了看头。长此以往,对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被忽视,甚至陷入了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7.
虽然2010年盐城市教科院举办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已拉上帷幕,活动也已过数月,但是我依然沉浸在这次活动里。短短三天聆听了12位教师精彩的第一课时语文教学,收获颇多,感受颇深。那么,第一课时应当如何上,如何提高有效性呢?苏教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涵盖了"导入、读文、识字、理文脉、初感知"等多方面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下一课时教学的成败,通篇课文的教学效果如何,第一课时是关键。最近,笔者参加了安徽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18位教师同台竞技,均执教第一课时,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第一课时教学都存有误区。  相似文献   

19.
如果将阅读教学比作登山,那第一课时的教学就好比山脚。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哨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我想只要教者下工夫,第一课时也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其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从第一课时人手。那第一课时怎么上才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