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次,笔者听某地一位知名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获益匪浅;但对一说法不敢苟同。这位老师说,从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江上会出现迷茫的大雾,体会出诸葛亮“通天文”的本领。笔者认为,在这里说诸葛亮“通天文”似有不妥,而说他“识气象”则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2.
3.
《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片段:师:我们来看第6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问:“这部分有多余的话吗?如果是你,  相似文献   

5.
6.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7.
曾学红 《四川教育》2006,(10):29-29
[案例] 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课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该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搞闹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全书的真正主角,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二是忠贞。论者谈到诸葛亮的“忠”时,每每眨之为“愚忠”,实是一种片面之见。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记录了诸葛亮因六次事件哭泣,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担当之义、容人之量、礼贤之怀、爱子之情、故友之谊以及孤寂之愁等,这六次哭泣揭示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可贵的人品。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百名军士给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同上船取箭。鲁肃虽然为人忠厚守信,但是他毕竟是周瑜的手下,又私下奉周瑜之命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动静。他这样帮助诸葛亮,明显破坏了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好事”,怎么不怕周瑜处置或打击报复呢?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定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3.
《草船借箭》是经典名篇。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前来商议军事,故意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成功地从诸葛亮嘴里引出“弓箭最好”的回答。之后,周瑜步步紧逼,给诸葛亮设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艰巨任务,甚至还迫使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相似文献   

14.
常听大人们说,有个诸葛亮通天文,晓地理。我想,这个诸葛亮是谁呢?能耐有多大呢?后来,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才知道诸葛亮真的有非凡本领呢。  相似文献   

15.
谈诸葛亮     
人人都说诸葛亮聪明,依我看,诸葛亮也就是三个臭皮匠的水平,说穿了,他傻得可以。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以来,一切都在变。这不,一种新的校本教学研究方式也应运而生:课堂即席研讨。这种研讨课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研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课的教师有问题可以停下来,向大家咨询或研讨;听课教师有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走上讲台,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智慧过人、建功无数。观星辰,测天气,可谓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华容道、巧布八阵图,可谓是计谋百出,出无不胜。一直以来诸葛亮都是以一个“神”的形象出现于读面前,可是,在标志着蜀国局势江河日下的转折性战役——街亭——战中,诸葛亮却走下了神坛,完成了由“神”到“人”的转变,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学习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品味、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与生机,体会“挨挨挤挤、冒、饱胀”等词语的优美生动。2.仿照第2自然段,运用观察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桃花的不同姿态。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一: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生读后交流。)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