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尊重是什么     
王志国 《中国德育》2008,(11):79-80
“尊重”二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尊重是对人的一种赏识和肯定,是一种认同和重视,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呢?  相似文献   

3.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尊重别人恒被尊重。这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人忽视。旅美学者刘墉20多年才懂得尊重时间。长期的讲学、交流和社会交往经历,让他明白:尊重时间就是在尊重别人,而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尊重”二字对大家来说似乎再简单熟悉不过,尊重是一种重视和肯定,一种认同和赏识。我们该如何尊重幼儿呢?新《纲要》的颁布实施促使我对“尊重幼儿”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催生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应该是所有理念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和创造的主体,只有尊重和相信学生,才能发展和塑造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使很多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了问题的发布者、知识的裁决者、兴趣的主宰者、情感的代言人,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主动权,仍然是课堂上的霸权主义者。新课程告诉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一位学习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找我探讨她做的一个课题——"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儿童权益保护"。这个课题说明学术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已经相当细分,是一件好事。但是课题本身是个很"成人本位"的模式——从成人世界看儿童世界,儿童当然都是弱势群体……真正的为别人着想,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现阶段我们施行的儿童权益保护政策和措施,不少都源自"成人本位"的思维模式,结果导致在对儿童的"保护"之前,缺少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儿童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位学习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找我探讨她做的一个课题——"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儿童权益保护"。这个课题说明学术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已经相当细分,是一件好事。但是课题本身是个很"成人本位"的模式——从成人世界看儿童世界,儿童当然都是弱势群体……真正的为别人着想,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现阶段我们施行的儿童权益保护政策和措施,不少都源自"成人本位"的思维模式,结果导致在对儿童的"保护"之前,缺少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儿童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浠浵 《家长》2013,(5):6-8
我周围有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一切,可是孩子却不理解自己,经常顶嘴,还总觉得家长不爱自己。其实,不是孩子不懂事,也不是家长做的不够,而是家长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爱的背后是尊重。  相似文献   

9.
与所有成年人一样 ,我从小在家庭或学校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尊重父母、尊重老师云云 ,而我经历的一件小事却让我懂得 :孩子更要受到尊重。那是二十年前 ,初为人师的我教三年级书法 ,我见一个叫张旭的男孩字写得很差 ,便顺口开玩笑说 :“唐朝有个人也叫张旭 ,可那是一个草书写得很棒的大书法家”。教室里顿时一阵哄笑 ,那孩子脸色通红 ,从此他再也不叫我老师了。我知道 ,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其实 ,我真不该如此对待学生 ,因为 ,当初我的老师对我却是另一个样子。我自幼拜作家钱世明先生学习书画 ,他是一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的学问家 ,又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11.
当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如同山间的小溪欢快地汇聚到我们这个班级的时候,我们看到伪不应仅是形貌各异的男女学生,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是有着种种差异的发展中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张福州 《成才之路》2013,(28):22-22
素质教育是什么?定义上说: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定义还从教育目的、对象、内容、评价、结果上,作了系统解释。一望而知,其实就是两个字:“尊重”。在中小学阶段,更无须把“素质教育”说得过于复杂,归根结底,也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教师,尊重真理,尊重事实,尊重学生成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宋亮 《教育》2012,(4):26-27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支持对儿童实施惩戒教育,他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  相似文献   

14.
宋亮 《教育》2012,(2):26-27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支持对儿童实施惩戒教育,他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经不住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  相似文献   

15.
请学生坐下来谈话,迟到的学生不用喊“报告”就可以安静地走进教室,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保护教育资源。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发起的“尊重教育”的具体做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究竟是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棒,还是教师在面对这些生气勃勃的年轻面孔时,更多地注意他们的个性需求?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在中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服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责任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将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  相似文献   

16.
淘猫妈 《家长》2008,(Z2):50-51
这一切只因为父母的心态没有改变。心态没有变,父母的行为也就不会变,进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前天我与一位朋友聊天,在电话中我知道他一直在为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发愁。其中一次的起因是,他为自己的老母亲和孩子买了一些小点心,孩子放学后发现点心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又接了一个班级———二年级(4)班。像往常一样,第一节课依旧是同学们的自我介绍。介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只剩下最后一名男生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我听到的不是那个男生的声音,而是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赵亚东是聋子!”我这才发现,那个男孩的耳朵上带着助听器,他似乎听见了全班同学的声音,看了我一眼,眼里流露出恐惧、自卑的眼神,然后深深地低下头,而此时全班同学的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轻蔑和嘲笑。看到这种情形,我的心中一酸,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大家知道霍金吗?”同学们都摇了摇头,于是我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了身患严重…  相似文献   

18.
<正>父亲年轻时学得一手木匠手艺,在周围十里八村很有名气。在生产队时代,别人积一天绿肥,才只挣5个工分;而我父亲推一上午的刨子,就能挣15个工分,中午还能供顿饭吃。父亲很满足,认为会门手艺在"江湖"上好混,"薄技养身"嘛!可是,他从来没强迫过我和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学他的木匠手艺。  相似文献   

19.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 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 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私下里 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 ,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 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午的太阳暖暖地照着,操场上一片明亮。孩子坐在篮球架的底座上,托着下巴,呆呆地望着前方,仿佛陶醉在这灿烂阳光中,又仿佛是连阳光也不能打扰他的冥思。与同事一道经过他身边,我拍拍他的小脑袋,示意他别坐在那钢板上,容易受凉。他吃了一惊,恼怒地看了我一眼,站起身来一声不吭地走了。同事抱怨这样的孩子太没礼貌,老师这么关心他,他却一点都不领情。而我,却忽然意识到,我的鲁莽的提醒方式,打扰了他难得的清闲,也没能给他应有的尊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