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东京的最后一日,按照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安排,由长野微小姐陪同我去清濑,会见日本著名女诗人财部鸟子女士。手头恰好有一本从国内带来的《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其中收有财部鸟子的诗作《总看见死亡——写给作为难民死去的小妹妹》。作品后面有作者简介:财部鸟子,1933年出生,新泻人,生长于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1946年回国。出版有诗集《腐蚀与冻结》《西游记》《鸟有之人》等,曾获日本地球奖、现代诗茶花奖。我原本有些纳闷——自己从不写诗,为何安排我去与诗人“交流”?看了这个简介这才明白财部鸟子女士童年时代在中国东北生活了12…  相似文献   

2.
大伯的病日趋恶化,他从一次昏迷中醒来,喃喃地对大妈说:“你还记得你的名字是谁起的吗?”大妈对着大伯的耳朵大声说“记得,记得,是你呀,我的中国名字是你起的!”这段对话我听过多次,每一次重复,老俩口都是满脸幸福。大伯说过:“你大妈的名字叫李丽华,是美丽的中华的意思,她爱我们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世界语者,我在中国报道杂志已工作了35年。我热爱世界语,它的高尚的理想和便捷的运用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接近,使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的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世界语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国外世界语者的通信,也获得了不少启发和教益。在近20年中,我曾三次出访,有时在世界语者家里小住,无拘无束地交流,可以近距离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喜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以及人们对中国、对世间种种事物的观念。这些世界语者的真诚和盛情,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不少动人的情景,至今还时时在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4.
郢乐 《生态文化》2004,(4):46-49
人们常说,好山好水好地方。我的家就住在一个有好山的地方。有好山必有好水,有好山有好水必有好的植物,好的动物。好山、好水、好植物、好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好地方。,其实,这个好地方,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日本独具特色的家文化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了日本家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从日本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里得到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启示,提出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祝金生 《文化交流》2008,(10):26-29
1992年8月的一天,我走进乌鲁木齐东郊的一座幽静大院子,拜访了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他听说我从浙江来,忙说"我和浙江是有缘分的"。他告诉我,他曾祖父是浙江人,在绍兴卖茶叶蛋的。他还说他22岁毕业于北京师大音乐系,第二年游过杭州,西湖美丽的山水使他陶醉。岁月已流逝大半个世纪,然而谈起西湖,他依然陶醉在记忆中,喃喃道:"杭州是天堂,西湖太美了,勾人魂魄的!"  相似文献   

7.
汉字在日本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对日本影响甚深。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通篇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现代,日语规范的表记方式虽已演变成汉字与假名共用的形式,但从宪法、政府命令到学校的教科书、报纸和包括幼儿读物在内的各类书籍以至商务合同、国民的一般信件都离不开汉字。在社会生活和言语交际活动中,汉字和汉语词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日本的中老年人,对汉字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甚而可以说是崇拜。在他们看来,文章中使用汉字的多少,反映着笔者文化层次的高低。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有时使用汉语词比和语(日本固有词汇)要高雅得多。可见汉字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汉字文化包括的方面之广,内容多,内涵丰富,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表达的。因此,本文只想介绍日语中汉字的传入、汉字的改革及现代日语中常用汉字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早在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听加山又造先生讲座,就萌生 了了解日本绘画艺术的兴趣。后来又读到东山魁夷的散文,想象中的日本更多了一层神秘。当我随一个书画代表团终于踏上日本国土时,眼前的世界,如此陌生都又如此亲切,人的面貌和城市的面貌——各种标牌上的汉字,似乎是那样的难以置信,又是那样的千真万确。日本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太深刻了。在日本,我参加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而举办的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开幕式。这个展览曾在安徽展出过,我因出差在外地,与日本  相似文献   

9.
唐山译 《职业圈》2008,(31):44-45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调查显示,日本消费者占世界奢侈品消费者营激的41%。22岁的Yukina Abo只不过是成千上万的奢侈消费者之一。她的豪华收藏配件包括诸如路易威登、爱马仕、普拉达和古奇等品牌。众多像Abo一样的日本消费者愿意节省开支去购买昂贵的“必备品”,即使这样做会背负债务。  相似文献   

10.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调查显示,日本消费者占世界奢侈品消费者总数的41%.22岁的Yukina Abo只不过是成千上万的奢侈消费者之一.她的豪华收藏配件包括诸如路易威登、爱马仕、普拉达和古奇等品牌.众多像Abo一样的日本消费者愿意节省开支去购买昂贵的"必备品",即使这样做会背负债务.  相似文献   

11.
9月20日,日本著名女书法家南鹤溪率领百余人的大型书法访华团,在西湖美术馆举行"西泠印社、日本天溪会书法交流展",梁平波、沈祖伦、陆国灏、马以芝、郭仲选、刘江等领导和书法名家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应本刊约请,著名作家叶文玲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6月下旬的一天,墨西哥记协主席荷塞先生亲自陪同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0人,造访了墨西哥美丽的坎昆岛。坎昆是个长21公里、宽400米的狭长小岛,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上。这个小岛是玛雅文明的发祥地,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涛万顷的加勒比海北岸,与古巴岛遥遥相望。坎昆岛最秀美的是绿色的水。在白色泡沫般的沙滩边,各种层次的绿由浅入深,一拨一拨地向大海深处递进。起先是浅浅的、淡淡的绿;其次便是嫩绿,像初春植物的新芽;接着绿意更浓了,那是盛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再向海洋深处,便是蓝宝石般的碧绿了,它妩媚而深邃,使人销魂…  相似文献   

13.
黄斌 《文化交流》2009,(3):85-87
千百年来威尼斯以其美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浪漫的情调、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吸引着全世界无数的旅行者。她也使无数的画家、作家和诗人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4.
王丽 《文化交流》2009,(7):83-86
正当不少欧美国家的白领受金融风暴袭击,为住房、还贷和就业问题愁眉不展时,生活在西南太平洋上的瓦努阿图人,却在怡然自得地享受着金色阳光。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袖珍岛国,拥有大片的绿色雨林、神秘的无人岛、壮美的火山、瀑布和清澈见底的溪流,处处风景如画。人们过着近乎刀耕火种、不使用货币的原始生活,却享用着取之不尽的肥美鱼虾和各种热带水果;当地女子健美而多情,她们的浪漫绝不逊于风情万种的法国女孩;该国的GDP全球最低,但“快乐指数”却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5.
浙江杭州西湖边有一座著名的“香格里拉饭店”,环球也有不少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馆,据说这都是缘起对香格里拉的倾心向往。香格里拉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同名词,因此香格里拉对于我真有一种若真若隐、虚无缥缈的梦幻之感。然而,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人们一直说不准,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著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出版,人们才知道地球上的这块“净土”,梦中的香格里拉竟在中国的滇藏边境。这就引起我的强烈兴趣,我很想去香格里拉一游。这次我终于如愿以偿了,终于有机会去寻找梦中的香格里拉! 我从杭州直奔云南,并从云南的丽江古城乘5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去香格里拉。一路上崇山峻岭,岗峦起伏,峡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岁末隆冬,我第4次踏上访问杭州的旅程。记得1965年春我首次来杭,这座充满江南风情的城市就给我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那时西子湖畔桃红柳绿,各大庙宇和名胜古迹均向游人开放,供人们自由观览。那时居民的住宅大都是粉墙黛瓦,很少看到高楼大厦。  相似文献   

17.
早春二月,挑了个好天气,我乘车来到四明山五龙潭。 过一座名为“清灵桥”的石拱桥,桥下溪流潺谖,清澈见底。溯溪北行百十米,拐过刻着“灵潭圣境”四字的溪边崖壁,便是龙潭飞瀑风景区了。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吴哥     
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吴哥的印记却总在闲暇间闯入思绪。在吴哥巴肯山顶上,我久久地遥望着吴哥对自己说:"哎,走进了吴哥就再也走不出吴哥了!"  相似文献   

19.
这是被列为世界十大“人间天堂”之一的一片远古地域;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 贝加尔湖,我多少年来向往与景仰的人类宝库! 今年7月的最后一日,我有幸与另7位浙江作家一起,急切而又欣喜地扑入了她的胸膛。 在3750万分之一的地图上,贝加尔湖像一条从西南向东北蠕行的一厘米长的小虫;而在100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它又像两位技巧运动员在叠罗汉。我们在谙熟汉语的依娜小姐的陪同下,从俄罗斯  相似文献   

20.
我趁去德国参加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之便,访问了歌德故居。 歌德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歌德故居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小街上,为四层楼房,黄墙、白窗、尖顶,大门临街,屋后有一个花木扶疏的庭园,属典型的18世纪法兰克福上层阶级的邸院。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这幢房子里,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1774年,25岁的他在这里写下了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也是在这里开始着手创作的。1776年,他应邀出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移居魏玛直至逝世,但晚年曾几次来法兰克福寻旧。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加上二次大战的战火,毁坏了这座住宅,现在的建筑是按照原样重建的,台阶石、窗棂等,都是收集来的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