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心理学是元科学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科学心理学一直聚焦于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及创造性思维研究,研究主题的持续僵化限制了科学心理学的理论生命力与学科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心理学(SPS)的兴起成为科学创造性研究的必要补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取向。科学社会心理学区别于以往的科学心理学之处,就在于它要对混合着的外显社会要素进行心理学分析,就在于它可以呈现出一些科学社会心理学可以揭示而科学创造性研究无法揭示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2.
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中应该非常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并发现其中的种种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人类因创新而进步,社会因创新而发展。创新思维理论来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由这一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征。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我们须对创新思维的这些特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ford)认为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有关研究表明,以发散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信度较高,并有较好的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创造性思维可以用下列四个指标来评价: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进性.文中提出两种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方法,一是向量计分方法,二是比例计分方法.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ford)认为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有关研究表明,以发散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信度较高,并有较好的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创造性思维可以用下列四个指标来评价: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进性.文中提出两种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方法,一是向量计分方法,二是比例计分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发散性阅读,诱导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过程无一定志向,思维范围不受传统因素限制,它允许对思考的问题的标新立异,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创造性是思维的中心环节,它使思维更加灵活、流畅.为思考的结果赋予独特、创新的色彩。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对创造性才能的科学研究则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基础,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才能的本质内涵作出了初步科学论断。要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用创造的理念改革现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有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 ,结合物理教学实践 ,阐明了物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通过对物理教师进行调查问卷 ,分析了学生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最后从培养思维品质和非智力因素出发 ,寻找培养学生物理创造性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尽管各种思维特征对创造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  相似文献   

13.
设计创意是被大众认可、感知、能够产生共鸣的某种创造性思维结晶。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灵魂。创造性设计思维开发乃是各种门类设计创新活动的灵魂和动力。通过创造性设计思维开发,能够大大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能力,把握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规律,打开创新创造设计之门,有效提高设计成果创新水平。设计人员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培养要从科学用脑、知识体系构建和科学思维方式训练等方面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而教”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活动,创性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心理学各派根据各自的理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涵义与特质,虽各有侧重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共同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它是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型,其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首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其次,通过思维不仅要揭…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引导方法"是笔者根据心理学思维与创造理论、迁移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旨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分析进行再创造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引导法实施主要有开发思维空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元认知能力;构建教学流程,实施创造性思维引导法.  相似文献   

16.
<正>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定势所拘泥的思维。历史学科作为众多的科目之一,其教学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的创造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是思维和想象的有机统一。知识和智能高低不一样,个体心理素质不同的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也不一样。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的创造;二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指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开发自我智能的创造性思维。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属于这一层次。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思维是求异思维与辐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等多种思维的综合。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在教师启动发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新颖性、独特性表现。当然这种表现是不成熟的、不系统的、隐隐约约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在自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苏联心理学家И·卡尔梅科娃博士的《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近翻译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创造思维,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得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去开展创造性活动。本书第一部分是理论,阐述了再现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内容,以及创造思维同学习这一概念的关系,学习结构的基本因素。第二部分是实验的结果。其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直觉——实践因素和语言逻辑因素的关系、关于形成和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速度的教学原则等,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