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词语典故     
英单词school(学校)来自希腊语,其原意为“空闲”。你一定会感到根奇怪——难道说,在school里的学生生活是“空闲”的吗?  相似文献   

2.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六朝隋唐墓志蕴含大量典故词语,准确理解这些典故词语对石刻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事典词、语典词两个方面对其中的10个典故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与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文称汉语,人数最多民族的为汉族。因此笔者选取了与汉文化密切相关的"阿娇"典故作为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阿娇"、"金屋藏娇"等,但大多数人对"阿娇"典故的来源不是很清楚。为此笔者从典形、典义为脉络,对"阿娇"典故进行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5.
典故词语作为词汇的民族性符号体现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人名、地名中都可以发现典故词语的灵动,通过它们,可以加深理解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折桂”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典故,拥有众多与科举功名义有关的同源典面。其中许多典面结构凝固,具有复现性,属于词、固定短语或准词。“折桂”典面的多样化是社会历史因素、文学传统因素、主体心理因素及文本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使用者追求异质感和典雅性的交际心理使“折桂”典故的基本语形“折桂”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找到了新的语义、语用空间。复出后的“折桂”一词语义已由表示科举及第转向多表示竞赛获第一名。目前,“折桂”一词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桃李 桃树、李树的果实。典出《韩诗外传》:“凡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以“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和所举荐的人才,如“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8.
9.
语言的产生不仅有着内在的社会原因,而且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含义.词汇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词汇系统中有大量的词语不仅承担着其概念义,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其文化义,即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仅以汉语为例,从名词、形容词、数词以及量词几个方面分类举例并分析汉语中部分词语的文化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汉语典故词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汉语大词典》在《论语》典故词语的立目、释义和书证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举语源时将本来与《论语》没有关系的词语错误地溯源到《论语》;二是在分列叉项时将本来与《论语》关系密切的用法错误地别立义项;三是在确立词目时存在曲解文义立误目、漫无标准立疑目以及失于稽考未立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英语典故性成语含有丰富的内容、精深的含义及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从语词、逻辑和语境比照三个方面分析了用典中的蕴含。涉及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用典时表述典故的方式;二是联结典故和欲说之现实的手段。我们初步分析了这些方式和手段是如何导致蕴含的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人们尚不太熟悉但趋于稳定,旧词形有了新意义,来自方言或专业术语的、外来的和网络的一些新词新语的来源和发展轨迹。文章认为只要有良好的表达效果,新词新语的新义就可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模仿并广泛使用,最后作为词语的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逐渐进入词义的静态稳定层面。  相似文献   

14.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外来词中,有三分之一是法语外来词,英语中的法语外来词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英语中的法语外来词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在音位、形态、拼写等方面有规律、有系统地进行演变.对英语中的法语外来词进行探源以及分析其演变,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外来词,更深刻地认识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了解英法文化,促进英、法、汉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典故数量大增,方式灵活多样,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皆有。同时,用典技巧也走向精湛化,许多作家善于活用化用,不露痕迹,巧妙恰当而又平易自然。南朝骈文用典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正在蓬勃探索与发展的语言教育研究理论。英语新词随着世界全球化逐年增加,运用认知语言学解构英语新词形式意义,对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较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与一般的复音词不同,虽然由两个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仅作为陪衬。偏义复词在结构形式上多数由意义相关、相反和相类语素构成。随着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偏义复词的词义重心既可以偏向前一个语素,又可以偏向后一个语素,而往往偏向贬义语素。偏义复词的形成与词义的演变、词的双音化趋势。修辞现象,化因素等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杂剧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第一流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中的骂詈语丰富且复杂,通过对元杂剧中与动物有关的骂詈语进行词义溯源研究,探讨其所透射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