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它独特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武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2.
刘朝珍 《今日教育》2013,(12):66-66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的要求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品德形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性发展为重要任务。因此,品德课堂应该体现活动性、生活性、社会陛、开放性、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4.
陈玉林 《文教资料》2010,(9):152-15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历史课堂提问只要能遵循“开放性”、“参与性”、“教育性”、“联系性”、“生活性”和“思维性”等原则,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之道德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结合该课程的基本特征之"生活性"和"开放性",立足课堂,统整教材,创设班本课程,让学生走向生活,生发感恩之心,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主要探讨感恩父母之心的班本课程的生发教学。  相似文献   

6.
以非标准答案考核改革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极具现实意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表明,体现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知识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非标准答案课程考核改革,要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共同实现"大学语文"课堂育人、能力培养的本质目标.  相似文献   

7.
根据知识习得的理论和新课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来构建知识,因此开放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已成为课堂改革的有效途经之一.以自己从事新课程《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个还原":一是还原课堂的生活现实性;二是还原课堂的生活开放性;三是还原课堂的生活自主性;四是还原课堂的生活丰富性.以这"四个还原"来生成课堂、建构知识、组织教学、实现课堂的回归,实现课堂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朱秀慧 《考试周刊》2014,(50):132-132
<正>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堂理应关注"人"的发展,理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理应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飞扬。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追求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即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死"讲历史或讲"死"历史。因此新一轮课改的教学内容编排也为课堂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作为开放课堂形式中的历史活动课应该说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的特色之一。它更能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校外资源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去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教学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呈现形态。笔者尝试立足于课堂中的有限时空里,提出设计课堂有效活动的原则,让课程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品德课程的改革,小学品德课程已经从单纯的思想品德课转型,成为融合生活常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中外历史地理介绍、社会人文修养等内容的开放性课程。想要上好这样一门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的课程,如何选择与运用教学资源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的小学品德课堂,却面临着以兼职教师群体为主,课时少,缺乏应有的研究等诸多困难。许多一线教师在资源选择和利用方面的能力欠缺,如对教材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参差不齐,媒体资源利用有限,学生生活资源常常被教师忽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毕业考试也在形式、命题内容、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毕业考试试题应突显"五性",即基础性、衔接性、生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一、基础性——凸显数学"双基小学毕业考试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关注学生是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综合性的显性德育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拓展和深化儿童生活经验为目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课程基本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多学科阅读是课程校本化的体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学校开展多学科阅读能跳出学科各自为政的窠臼,打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院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更具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在生活体验中、在社会参与中,学会阅读,提高终身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地方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俞振国 《中学文科》2009,(18):122-123
农村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现状总体情况是:学生对实施新课程感兴趣;教师对新课改感到困惑;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但目前农村课改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教材的大幅度改变又使得我们教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上产生的诸多教学问题引发了困惑,从而激发我们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这就需要创建新型的优质课堂。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颇具生活性、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密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提升道德情操,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本文分别从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传统课堂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师们倾向于将教材内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所需要的自主、集体交流,使语文学习与我国传统文化、学生的生活实际渐行渐远,语文教学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等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是大家的,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会学习",获得情感的体验,是教师需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