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 ,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集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文化需要成人文化的关怀与养育,成人文化也需要儿童文化的拯救与唤醒。儿童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总体而言,具有原始的整体性、无畏的体验性、创造的游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等精神特...  相似文献   

3.
走向儿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利 《教育科学》2001,17(3):62-64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儿童文化主要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且具有感性、激情、易变性等特点.儿童文化作为儿童群体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其中蕴涵着浓厚且耐人寻味的哲学精神,即平等、自由、创造.这也是成人文化现今所深入探讨和追寻的.  相似文献   

5.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想象? 对于想象是什么,儿童和成人有着不同的解释.先听听儿童的说法: 1.何谓想象,儿童自己的表达. A.想象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班)  相似文献   

7.
尊重儿童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在实践中教育者也正在努力实现对儿童的尊重。然而,何为尊重儿童?如何正确理解对儿童的尊重而不失之偏颇呢? “尊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重视并认真对待”,成人在使用此词时也基本沿用此义。例如“相互尊重”、“尊重你的意见”、“尊重你的选择”等等。由此可见,尊重儿童应该是对儿童心理表现、儿童的任何行为都重视并给予认真的对待。  相似文献   

8.
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不论在什么地方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相遇时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亲和力 ,很快就会玩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共同的标准 ,共同的行为准则 ,共同的感受和思维方式 ,一句话 ,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文化。每一个儿童都天生持有一张进入儿童文化的通行证 ,进入儿童文化 ,是他们必须和必然的选择。与成人文化相区别 ,儿童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规则 ,自己的一套特殊语码。整体感知和反应 ,诗性逻辑 ,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在儿童文化那里 ,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他…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理应受到重视而却未被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已从“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前喻”文化,转变为成年人和青少年“主要都向同时代人学习”的“同喻”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成人社会,儿童在成人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赖的地位。不少成人的思想意识仍处在“前喻”文化的状态之中,认为儿童应该毫无疑义地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听从成人的要求。很少考虑甚至从未想到也应该倾听和尊重儿童对成人的要求,尊重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权利是不容侵犯的。按其本性生长是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权利。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成人通常控制着儿童,侵犯儿童的自由,造成社会的不正义。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生长还是仅仅向儿童传授知识,反映了成人是否尊重儿童的自然权利。教育应当尊重儿童自然生长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促进儿童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中的概念性逻辑。儿童的逻辑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精神。诗性的逻辑是展现儿童精神之特质的基本表达形式,也为人类理性精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中的概念性逻辑。儿童的逻辑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精神。诗性的逻辑是展现儿童精神之特质的基本表达形式,也为人类理性精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相似文献   

13.
<正>《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日记画”则是一种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用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本位论强调的是儿童具有不同本质和需求,与成人世界“二分”式分离的关系已经获得普遍的合法形式。但究其实际,“二分”式分离下的儿童无法与成人世界进行共在的平等对话。儿童以先天内在欠缺的弱文化群体被置于成人世界里的“他者”位置,其本位的身份不过是成人世界对儿童进行的文化构建与想象。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身份起源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发现”儿童的同时,也“遮蔽”了儿童。  相似文献   

15.
一、一个理应受到重视而却未被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已从“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前喻”文化,转变为成年人和青少年“主要都向同时代人学习”的“同喻”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成人社会,儿童在成人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赖的地位。不少成人的思想意识仍处在“前喻”文化的状态之中,认为儿童应该毫无疑义地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听从成人的要求。很少考虑甚至从未想到也应该倾听和尊重儿童对成人的要求,尊重儿童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正因为人们思想中这一“盲点”的存在,致使我国长期以来在理论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化是基于其天性和需要并通过同伴交往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定义了儿童艺术,儿童艺术反哺着儿童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儿童文化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沉默的自由主权、缺失的游戏精神、消逝的诗性逻辑以及破碎的感觉和反应.儿童文化缺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成人文化的专断控制,最深层原因则是对儿童以及儿童艺术的误解.重构儿童文化需要重新认识艺术中的儿童,确保儿童文化不受侵蚀;需要提升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净化儿童文化环境、丰富儿童文化资源;需要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立足儿童文化的生长基地.  相似文献   

17.
蔡敏 《考试周刊》2014,(5):191-191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  相似文献   

18.
<正>彭丹在《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尽管,成人是物质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儿童也依赖成人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环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儿童面对物质文化环境时,只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儿童是物质文化的主动创造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认识物质,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对成人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再构。儿童对物质文化的建构最终决定着  相似文献   

19.
教育者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和苛求他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童年文化。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成剑 《江苏教育》2012,(34):20-22
当前,"儿童"和"儿童文化"的缺席,让小学美育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受到了威胁。成人的过分干预和成人文化过盛,影响着小学美育建设的实效。然而,对于教育,尤其是美育来说,尊重儿童与儿童文化的存在,顺应儿童的天性,呵护纯真的童心,追寻童年的诗意,是何等重要!理想的小学美育应当弘扬"游戏精神",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美在儿童熟悉的地方;支持"自由创造",展现属于儿童的精彩;突出"童话色彩",让童话陪伴儿童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