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广东省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的四个省区之一,今年的高一级开始实施新课程。在高中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必修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既无教材又无老师(传统教学大多是学科老师),而且由于人们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一课程不像学科教学那样认可,要真正落实和科学地推进这一工作确有难度。在高中实行新课程之前,我校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我校是浙江省重点中学,生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不到半年的实验中,我的教学压力很大。过去我上课从不拖堂,从不留尾巴,在高中新课程中,我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成为经常的事。我感觉教材内容跨越性太大,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在模式上打破了过去的王朝体系,不按编年顺序,专题本来就够深的了,再加上中外历史混编,真让我举步维艰。我有压力,学生也不适应。学生经常反映历史的东西太多,老师讲得太快,知识太零散,比较难记忆。我省初中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高中统一使用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我在寒假中认真反思,觉得只有调整高一教学的基本思路,才能走出困境。这里面有教学理念问题,更多的是教学对策必须调整。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我省高中全面实施了新课程实验,我校作为省新课改样板学校,全校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2006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全面铺开,我校高一新生进入新课程实验,开始使用新课程实验课本。作为学校文献和信息资料中心,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校图书馆作了一些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5.
2005年秋季江苏普通高中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我校为了不断深化课章教学改革,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每两周有一次教学论坛活动.主题是围绕“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怎么办”展开,不少教师说到“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化的影响”,但我有一次提出了一个问题:“新课程,哪些不能变(传统的教学技能)?”新学期开学后我跟踪听了高一不少课.发现教师的板书已被多媒体投影所替代,教师的“讲”也南多媒体音像所包办,有的教师想突出学生主体性,设计了不少问题由学生回答,提问面虽广,提问率虽高.但大多是无效性提问。  相似文献   

6.
2006年。我校作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新课程结构中最亮丽的风景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工作重点。我校在新课改前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新课程启动后。我校通用技术备课组有了省课程专家组成员.使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具备了先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是压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第一学期中,本人先后承担了泉州市、福建省、教育部等各级别的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或调研课。直面机遇和挑战,重压之下是艰辛。攻坚之后是快乐。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于2006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必修教材选用人教版、作为县级教研部门,十分关注新课程实验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初步改变?我们带着疑惑定期走进课堂,进行学科调研和组织相关教学研讨活动,同时向教师们征集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做法,期末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现从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和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期“高中新课程”栏目围绕高中历史教学,刊发两篇文章。身处全国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区之一的广东省的谢庚平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课改经验和反思。而在本省尚未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情况下,贵州的邹远航老师主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教师们的积极参与,是高中新课程能最终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石,这两篇支章正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6年福建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在高一年段全面开展,面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广大高中生物教师都必须重新审视这场变革,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虚心学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尽管受高考价值观、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大胆改变,转变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体现新课程理念又立足在自己学校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初中生物教师比我们走的更早、更远,因为新课程实验在初中已经实施了三年,目前已进入深化、提升阶段。而高中的教学是以初中教学为基础,是初中教学的提高与发展,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除了向初中教师学习取经外,我们自己也应认真研究。下面是笔者研究的一点心得,还望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0.
王恒行 《甘肃教育》2005,(7):124-124
我校实施新课程已一年多了,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研究、实施,加深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着重谈谈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厦门六中是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首批样本校,2009年11月,学校承办厦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系列研讨活动,包括新课程成果展示、校长论坛、教学观摩和校本教研交流等,我校教师共开设了32节观摩研讨课和14项校本教研示范活动,全市1600多名中学教师、教科研人员及来自省内外的四十多名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参加了观摩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在客观上引发了教学观念和教学学行为一次深刻变革。新课程实验即将全面铺开,寻找适于新课程的方法和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十分关注的焦点、热点。我校2002年9月份实施的新课程异步法,为我校新课程实施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笔结合近两年实践和研究,浅谈新课程异步教学为我校师生成长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被认为是我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关键,同样道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我校作为福建省示范高中、新课程省级样本校、清华大学基地校、汉语国际推广学校,近年来在高考、奥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发展的国际化等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这是我校注重抓课堂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结果。总结经验,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将"以人为本"建设为校园文化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顺利推进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高校研究人员构建一个交流新课程实验工作动态信息、共享新课程资源、促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福建省教育厅组织各方力量开通了“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站(gz.fjedu.gov.cn)。其中“历史”网页(gz.fjedu.gov.cn/lishi/Index.asp)由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指导组开发,本人担任“教学素材库”(gz.fjiedu.gov.cn/lishi/Show Class.asp?ClassID=29)版主,承担“教学素材库”开发和建设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琪 《异步教学研究》2006,(2):12-15,20
我校从2002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法,为我校新课程实施走出一片新天地。我作为一名新课程异步教学的实验教师,开展了初中数学新课程异步教学研究和实验。  相似文献   

16.
我校作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综合样本校,从2004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现在已整体完成一轮实验工作。三年来,我校按新课程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重建,不断充实课程资源,改善办学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教师岗前和跟进培训,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7.
田雁呜 《课外阅读》2011,(10):93-93
高中新课程在我市已实施一个学期了。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而这种新理念来源于新课标。因此新课标的要求是整个新课程教学的灵魂。通过上学期对高中各校的听课调研及市内三所重点高中的听评课周活动,谈谈我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课标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我省高中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作为省新课改样本学校,我校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同年11月1日,笔者听了化学组蒋念龙老师的新课改展示课,讲授内容是由王祖浩主编的苏教版《化学1》  相似文献   

19.
王神华 《中学理科》2007,(12):21-22
2006年秋季,福建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一个学年将近尾声,许多老师反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内容多,课时量不够.回顾自己实践新课程的历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何才能解决内容多、课时量不够这个问题呢?也就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实施建议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努力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大胆地改造与调整,而不拘泥于教材的一时一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刘丽 《异步教学研究》2006,(2):40-41,43
我校于2002年开展了由黎世法教授创立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模式的探索活动。几年来,实验组老师们按照实验步骤,认真实施、科学操作,目前实验任务已初步完成,取得可喜的成果。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发现更好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坚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原则,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生动、自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