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虹,海南省昌江县白沙村人。1965年于暨南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现为陕西日报高级记者,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他自幼喜欢文学,小学四年级开始在《海南日报》发表作品,中学时代就被报刊约稿。从事新闻工作以来,除写各种新闻体裁外,还写各种文艺体裁,现已正式出版著作七部。 人物通讯《旱原情》荣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传得很快。最近,我从海南回来,大家见到我都表示祝贺,总编尹维祖也表示祝贺,特别是省委书记安启元、副书记刘荣惠也给尹总打电话对我们表示祝贺。对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和鼓励,我们十分感激,谨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并把大家的深情厚意变为我们今后工作的精神力量。 《旱原情》获奖后,《新闻知识》、《今日陕报》等都约我写体会文章。盛情难却,只好谈些粗浅体会。 首先,要有创优意识。近几年来,报社领导重视报道质量,重视抓典型、抓优质稿件,还把今年定为“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一年一度各省区好新闻评奖的基础上,我国新闻报道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也已揭晓布世。新闻作品评奖,历来是新闻界所关注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回顾、检阅、总结上一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从总体上把握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促进新闻报道创优,培养新闻人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我们陕西新闻界来说,过去的一年是全省新闻报道的丰收年。各类作品的质量普遍有所提高,涌现出一批重大题材、重大典型报道,以往存在的消息作品趋弱的状态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中国新闻奖上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讯《旱原情》荣膺一等奖,另有2件作品获三等奖。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们对《旱原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标志着“西北、西南地区新闻作品的崛起,颇为引人深思,启示甚多……”。这些评价,对陕西新闻界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它必将鼓舞全省新闻工作者在新的一年奉献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为党和人民奉献更多的新闻精品,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于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4.
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江坪的新闻论文、通讯选集《心向读者情系万家》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坪同志历任浙江日报记者、编辑、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这本新闻论文、通讯选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他走过的新闻之路。《心向读者情系万家》分新闻论文、时评随笔、名家风采、序跋书札等四个部分。汇集文章99篇,共28万字。《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出版@小祝  相似文献   

5.
以情动人     
新闻写得动人,在情字上下功夫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个“情”既是作者流露的感情,也是新闻事件本身感人之情。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去年2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赵超构逝世后,《羊城晚报》连续发表了消息、通讯和悼念文章,请看:消息《赵超构逝世》的导语:“上海的一些街头报亭昨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捧读刚到的晚报,人们面对的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的遗像。他长辞于12日晚  相似文献   

6.
大凡好的通讯总是以情感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情,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纽带。通讯《军心连着灾民心——苏皖浙沪三军抗洪抢险纪事》(见7月29日《人民日报》)正是以深厚的感情,写出了人民军队在这场罕见的洪涝灾害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向人们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在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义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13目工人日报上刊登的通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答》,获1984年好新闻特等奖,这是对作者——原无锡协新毛纺织染厂党委书记刘吉同志的表彰,也是对我们编辑部的鼓励。这篇通讯发表后,全国有四十多家报刊转载,有数百名读者投稿,参加本报举办的“《问答》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讨论。读者从《问答》得到启示,又联系自己的实际,对当前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2002年10月13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通讯共11000字,分《重任》、《真情》、《砥柱》、《考验》、《家风》和《呼唤》6部分,用平实细腻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故事,展示了郑培民同志作为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与品格,读后感人至深,又令人肃然起敬。人民日报配发的评论称,郑培民是一位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  相似文献   

9.
曹廷华 《重庆图情研究》2000,1(1):I003-I004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重庆图书馆界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学术芳园,一方学习与交流的阵地,它就是刚刚发刊的《重庆图情通讯》。我们以这块芳园和阵地,向全国图书情报界昭示:我们重庆图书馆人,为图情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我有幸陪同新华社原社长、在新闻界享有盛誉的老记者穆青同志在河南林州市(原林县)访问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新闻(以下简称《情》文)。此稿相继被省内外一些报刊采用。当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不少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13日工人日报上刊登的通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答》,获1984年好新闻特等奖,这是对作者——原无锡协新毛纺织染厂党委书记刘吉同志的表彰,也是对我们编辑部的鼓励。这篇通讯发表后,全国有四十多家报刊转载,有数百名读者投稿,参加本报举办的“《问答》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讨论。读者从《问答》得到启示,又联系自己的实际,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许多中肯的见解。在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冲击,政治工作人员苦于工作难开展的情况下,《问答》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富于  相似文献   

13.
《采.写.编》2003,(6):29-31
在采访河北省新闻工作协会原主席林放时,我们在《中国人才辞典》寄来的林放辞条小样上看到这样的字: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写了许多有影响的新闻、通讯和评论。1947年秋采写的通讯《匪三军盘踞下的石东》,以血淋淋的事实揭露蒋军的罪行,并反映敌占区人民盼望解放,解民于倒悬的呼声。该通讯先后刊登在《晋察冀日报》、《新石门  相似文献   

14.
在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我区和去年一样,仍是4篇获奖。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魏苍广、龙昌民采制的录音通讯《情满天山路》获二等奖;新疆日报社石坚、李延林采写的通讯《在第一朵蘑菇  相似文献   

15.
石油物探报是石油部物探局党委主办的一张4开4版、面向全国石油物探系统的小报。去年初,我们为了提高通讯员的素质,进一步办好物探报,针对石油物探队伍战线拉得长、流动性大,地址经常变动等特点,首先从办好通讯刊物入手,将原32开本的《石油物探报通讯》改为4开4版报纸型的《物探报之友》,逢单月出版,并挑选了一名有一定编采经验的同志专门负责这一工作,由总编辑命题,刻意突出每期重点。在这张报纸上开辟了《让我们相识》《工作研究》《新闻写作》《通讯员信箱》《摄影漫步》《读者评报》《编余短论》等十几个栏目,在提高思想性、可读性方面不断出新,密切了报社与通讯员的联系。我们还在  相似文献   

16.
这一期的“总编辑手记”专栏 ,我们破例发表了《旅游时报》退休的原常务副总编辑的文章。这是他近日在报社送别会上的肺腑之言 ,表现了一位报人的敬业情、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料》2006,(4):12-17
抗日战争期间,在邹韬奋先生亲自关心下,生活书店创办了《店务通讯》,这是一份很宝贵的出版史料。现在经韬奋纪念馆搜集整理后即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排印本。本文原系生活书店《店务通讯》排印本的出版前言,本刊发表时加了标题,并稍有删节。同时,还刊出韬奋关于《店务通讯》一封很有意义的信———致各分支店经理的信,也是由韬奋纪念馆提供的,谨表谢意。———编者  相似文献   

18.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19.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20.
此次来和田是偶然,读到王蓓的书也是偶然。惟其偶然才更增添了几份喜悦。断断续续读完这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和田报》女记者王蓓所写的通讯散文结集《情在千家万户中》,不禁为作者柔婉的情思和流畅的文笔所感动,情不自禁要说几句话。因为报纸篇幅所限,本书所收44篇文章大都很短。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以人物通讯(或谓小型报告文学)为主,记叙了和田地区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第二辑以采风的笔法抒写了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事物,熔铸了作者深深的热爱之情。第三辑的散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