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就业的素质障碍及其排除方法文\王元璋彭晓峰再就业的素质障碍,是指下岗职工由于素质较低而引起的再就业的障碍。具体又可以分为文化素质障碍、技能素质障碍、适应环境素质障碍。文化素质较低是下岗职工素质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素质偏低的根本原因。《中国统...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所遇封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一方面狠抓经济发展,一方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三年两大目标,以极大的魄力和决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力度加大,步伐加快,长期困扰改革深化的一些体制性障碍正在消除。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顺利推进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以解决富余人员问题。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多和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配合兼并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下大的力量实施了再就业工程,要求所有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  相似文献   

3.
从下岗职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是成人高校为下岗职工办实事的具体步骤。一般来讲,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引导下岗职工树立全新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目前,我国下岗职工人数已达1200万,要想通过政府再就业工程来解决这么多职工的上岗问题,...  相似文献   

4.
探索提高培训质量的●新思路●○孙正来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是再就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再就业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成人教育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而适当调整变动,逐步建立起面向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需求的办学机制,为下岗职工再就业...  相似文献   

5.
李和 《中国培训》2001,(6):38-39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市直企业共有下岗职工632名。近两年来 ,市劳动保障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对下岗职工进行了再就业培训 ,走再就业培训新路子。到2000年底止 ,确定了6个培训基地 ,开设了7个专业11个班次 ,共有575名下岗职工参加了培训 ,其中已有428人实现了再就业 ,占参加培训人数的74 %。一、精心策划、认真落实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规划、宣传和发动工作玉林市的下岗职工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单一。这些下岗职工如未经培训 ,难以适应再就业的要求。利用社会力量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 ,…  相似文献   

6.
黄昌熙 《中国培训》1999,(11):24-25
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成为推进再就业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再就业培训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培训,而忽视下岗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下岗职工培训后的就业率不高,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认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知识培训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除了在技能上有所提高外,在再就业的观念上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本文就再就业培训中的下岗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下岗职工中存在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分析国企职工下岗失业,除直接影响其经济利…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再就业培训已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环节。  实施再就业工程,做好国企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民心导向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强化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指导和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是促进再就业的有效措施,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可以说,再就业培训工作是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就业的阶梯。  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现状表现为:  1.政府、企业开展再就业培…  相似文献   

8.
下岗职工如今已成为中国最流行的词汇。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下岗职工约有1200余万。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后几年内下岗职工人数还会有所增加。 为了使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我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了艰巨浩大的再就业工程,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但是,面对多年来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而积留下来的这一重大难题,在解决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单一、就业心态复杂,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城镇就业岗位的争夺等等,都给再就业这一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在此,本文略谈几点看法,以期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成为推进再就业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再就业培训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培训,而忽视下岗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下岗职工培训后的就业率不高,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认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知识培训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下岗职工通过培训后除了在技能上有所提高外,在再就业的观念上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下岗职工中存在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分析由于国企职工从在职工作到下岗失业,除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外,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10.
一、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发展职业培训需要教材建设的支持。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当前培训就业工作的重点。为深入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我部1998年上半年就制定下发了“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11.
国企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到去年底,99%的国企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的下岗职工中,有93.2%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去年一年,共有609万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是新一届政府的一件大事。去年5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全局性的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确保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改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落实,分流下岗职工也正在与日俱增、如何安置下岗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再就业工程,已成为关系全民族的大事,成为全社会应同心协力共同参与克服的系统工程。职工学校作为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职工能力的有效的职能部门,应审时度势,把为再就业工程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与再就业工程挂钩,以下岗职工再就业为目标,培训下岗职工技能为手段,谋划职工教育新的突破,创设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办学模式,体现为再就业  相似文献   

13.
下岗职工人数呈上升的态势,引起了人们的烦恼和困惑,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但下岗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改革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个社会工程,国家要有得力措施,职工要转变旧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对下岗职工的教育是再就业工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不少企业对留在工作岗位上的职工关心、教育加强了,对下岗待业的职工关心教育却放松了,这种顾此失彼,抓一头丢一头的做法,不利于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 从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15.
为帮助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开办了各种再就业培训班,并规定了减免学费等诸多优惠政策,扶持下岗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再就业培训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政府、企业热衷于再就业培训,而下岗职工却普遍反应冷淡。下岗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影响他们再就业的主要障碍。根据广州市劳动局1997年统计,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2%,中专。高中、技校生占29.4%,初中及以下占66.4%。最近我们问卷调查了1293名下岗职工,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7.5%,初中及…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工程的深入开展,保证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尽快掌握新的技能并实现再就业,北京市以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再就业培训学校结对合作,共同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方式,实施“再就业培训伙伴计划”。现将北京市《“再就业培训伙伴计划”实施方案》刊登于下,供各地参考。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必须介入“再就业工程”的运作贾瑞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行动,千方百计为下岗职工创造再就业门路。成人教育也应转变观念,主动为下岗职工的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目前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形势与政策,拓宽再就业渠道中所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国 外拓展再就业渠道主要经验的实证分析,全方位地探索打通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决策是十分正确必要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走竞争再就业之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目前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形势与政策,拓宽再就业渠道中所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国外拓展再就业渠道主要经验的实证分析,全方位地探索打通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