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格诺贝诺娃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优秀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这位来自东欧的花腔女高音,堪称是整个八九十年代世界古典乐坛的花腔头牌,也是自萨瑟兰之后,在花腔女高音领域成就最高的一个。她的声音中具有着冰雪般的冷艳,同时又有着特殊的喜剧感,她与其它的花腔女高音全然不同,在一派温和柔软的女高音音色中,她声音中带有极强的钢劲儿,虽然号不大,音质轻,但是却有着较戏剧化的线条。最早听的是她1992年东京的25周年纪念音乐会的CD,她一上来便是圣桑那首极为生僻、极难把握的“夜莺与玫瑰”,全曲无一字,  相似文献   

2.
A·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奠基人,他大多数声乐作品的选曲至今仍被学习和演唱.本文研究了他的音乐创作特征,对更好地演唱他的声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在美声唱法中独具特色。拥有超人的极限音域使它需要具备极好的嗓音条件,同时还需把握住轻巧、灵活、均匀和流动的气息运用技巧。本文意从花腔女高音具体曲目的花腔唱段着手,通过对其演唱技巧练习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一些针对花腔女高音流动性技巧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西方艺术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碰撞而来的文化产物。由作曲家胡德章进行全新谱曲的古诗词歌曲《天净沙·秋思》中精炼的诗词和婉转悠扬的旋律表达了游子们的凄凉悲苦之情。本文通过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演唱分析三个方面对歌曲《天净沙·秋思》展开了讨论。演唱者在对诗词深入了解后,结合正确的表演方式和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歌曲中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5.
轻声唱法作为一种声音训练手段,对花腔演唱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贯穿花腔实践和教学历史,体现时代美学原则;它能够使声乐学习者较快掌握头腔共鸣的技巧,扩展音域,使嗓音逐步向全声发展,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表现和驾驭能力,是进入花腔演唱殿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声声慢》,这首词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节奏舒缓而急促、哀婉、凄厉。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正因为这首词艺术特征鲜明,著名作曲家黄永熙先生予以谱曲,赋予了这首词新的艺术生命。在解析《声声慢》词曲艺术的基础上,重点从歌词、伴奏、情感、音准、音色、演唱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其演唱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7.
8.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唐·璜这一角色充分展现了莫扎特独有的音乐风格。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角色的音色、共鸣、音量,起音、音准、语言,音域、声区转换以及呼吸控制、句法,在展示莫扎特人声处理特点的同时,从技术层面更准确地诠释了唐·璜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是指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在这个阶段内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几个阶段,并迅速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近代中国音乐史上有着开创性意义,是艺术品味较高的歌曲形式其演唱具有强调歌词的歌唱性及和钢琴伴奏的一体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民歌是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应。汉族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分析了山歌、号子、小调三种汉族民歌的种类特征,以点到面地概括了这三种体裁的民歌,从而分析了汉族民歌的演唱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众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有着深、浅、难、易之分,不同程度的作品对歌者的技术、能力、情感、理解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对孟姜女声乐作品演唱及艺术处理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维度的学习探索,秉承尊重经典,致力传承经典,助力再现经典。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格的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很多,但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尚德义先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中国风格的花腔声乐作品.本文以<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首花腔女高音作品为例,从风格、演唱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琼生的闻名一半是靠莎士比亚的提携,一半是靠他自身文学的修养与积累:他在戏剧方面对古典戏剧有继承有创新,他自创情节,开创了英国"性情剧";他的诗歌一改叙事诗和十四行诗的体裁,警句体、挽诗、信体诗等多种体裁,题材上也有多个创新,如亲情诗和乡间别墅诗等。然而,一朝出名并非意味着享誉终生,17世纪即琼生曾经生活的世纪,人们对其作品的接受就有了较大落差,从褒扬到贬斥。文章详细综述并探讨了这种批评走向,加以实例分析了琼生诗歌的独创性,提倡客观公正地评价琼生的作品,特别是其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特征是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艺术歌曲这种艺术体裁形式自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体分为早期(20—30年代)、发展期(40—60年代末)、文革时期及改革开放后这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无论在歌词的选择上还是作曲技法的运用上都有其各自的创作特征,同时,在演唱方法上,各时期也都有其不同的演唱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声乐演唱与发声是一种心理思维的过程,声乐演唱时的发声需要依靠大脑的支配,也就是说声乐演唱时的发声是演唱者达到对演唱发声的实际反映,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揭示了声乐演唱发声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声乐演唱的思维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王维因送别友人写下的《送元二使安西》经后世配曲,流传至今才有了《阳关三叠》这一经典作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艺术歌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凝练的语言及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表达出生动形象的意境.本文从相关概述入手,重点从音乐特征及演唱处理两方面分析《阳关三叠》,希望能够对声乐表演有所启发并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艺术歌曲《诔词》用徐志摩的同名译词作为歌词,原诗由马修·阿诺德所创.此曲属于张瑞一首代表作,自歌曲推出以来深受声乐学习者喜爱,为不同声部练习给予支持.此曲歌词布局合理化,声乐旋律及钢琴伴奏声部融合巧妙,具有艺术性.本文通过探析艺术歌曲《诔词》创作特征及演唱,以期为演唱者诠释本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