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资源作为研学旅行的主要依托资源之一,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自然教育的视角下,本文对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剖析,梳理出目前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一些实践模式,包括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阵地、实施路径、课程化建构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创新之路,以促进自然教育研学旅行有效开展,使学生在旅行中回归自然本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域旅游”和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而课程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野,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概念,结合东营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优势,着重就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一三七N”课程体系进行了阐释。该课程有利于破除研学旅行资源条块分割、研学旅行课程混乱无序等弊端,实现研学旅行资源整体优化、整合,满足学生的研学旅行需求和课程选择。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发挥,在研学旅行推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不足。研学旅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概念界定的困境、参与主体的困境、实施人才的困境等,基于此,坚持问题导向,从文教旅融合、研学旅行育人共同体打造、导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丰富研学旅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活学活用。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也规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塑造的一块阵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当前研学旅行出现了"重游轻学"的问题,研学旅行以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体验为主要功能,研学旅行产品应当突显教育性的核心特征。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可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博物馆等场所建设研学旅行基地。目前对于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的研究较少,高校作为区域的文化高地和教学场所,能够赋予研学旅行更强的科学文化属性。在研学旅行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基于RMP理论从资源供给方着手,分析了高校研学旅行资源基础,提出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思路、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丰富了研学旅行的产品体系,促进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为高校提供研学旅行服务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遗产非常丰富,但开展研学旅行的较少。研学旅行是新业态,市场潜力巨大,利润高,能为各自然遗产地带来新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拥有突出普遍价值资源的自然遗产是使研学旅行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良好场所。自然遗产的研学旅行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因此需从开发高质量研学旅行产品、培养高水平研学旅行导师队伍、遴选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然遗产研学旅行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应该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推行。“中国高句丽史”课程的性质、地位和选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了在教学中有必要开展研学旅行。学校的支持、过去的实践、学生的参与、时间距离适合使研学旅行的开展具有可行性。课程组试行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教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就研学旅行的完善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梳理出信息技术在地理研学旅行中的应用集中于应用探究、模式构建、虚拟研学、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发现并归纳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学旅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信息技术在研学旅行应用中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系统化地理研学旅行模式、开发主题多样的研学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把主人公赫索格的旅行分为地域旅行和心灵旅行两部分,第一部分拟以运用旅行文学相关知识并结合犹太传统探寻赫索格地域旅行的意义;第二部分将深入剖析美国时代背景,揭示赫索格在心灵旅行中从逃避现实﹑继而不断思考、探索,最终心灵获得短暂的回归与宁静的圆满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类早期旅行活动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石器晚期由商人开创了外出旅行的先河。但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证明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除经商旅行外 ,还有渔猎旅行、宗教旅行以及探险旅行等 ,而且出现的时间也许比经商旅行更早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资深文化人詹宏志先生在《读书与旅行》中说:"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中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研学旅行是将读书和旅行有机结合的最有效方式,起源于古代的游学。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引发  相似文献   

12.
对于研学旅行,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都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研学旅行中来。国家对研学旅行目的的根本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班主任是各班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研学过程中和学生朝夕相处。要想保证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提高素质,学有所获,班主任要以极大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来做好研学旅行前前后后的各种复杂、琐碎的工作,用敏锐的眼光、灵活机智的头脑来处理研学旅行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如果班主任工作到位,研学旅行就是班主任加强学生品质培养的良好契机,对于培养学生能自律、敢负责、善合作的品质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4.
自2012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出台多份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发布,掀起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高校、中小学、旅行社等都纷纷参与到研学旅行中。当前,在研学旅行的推广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ADDIE模式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阶段,是课程开发的常用模型,借助ADDIE模型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是推进研学旅行落地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15.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是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而不断深入的,其主要内容涉及含义、理论、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定义不清、理论薄弱、评价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明确研学旅行的内涵、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研究、规范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场域建设、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机制以及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火星探测的升温,到火星上旅行、考察将成为人们的最大期盼。但是,火星是颗荒漠的星球,必须在地球上设计好适合人们去火星旅行的食物,才能实现火星旅行的梦。美国第二位登月宇航员——阿尔德林认为火星旅行计划有望在2018年实现。现在,他们已经开始预售去火星旅行的“船票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数据库检索关键词“研学旅行”获取相关论文,利用Bicomb软件提取、导出高频关键词并利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关键词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得出2014—2022年研学旅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研学旅行研究、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3个方面。基于研学旅行研究现状,针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4点建议,即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建设安全保障措施、加强研学导师培养、拓展研学旅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牟丽红 《甘肃教育》2020,(16):63-64
<正>研学旅行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近几年,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孟露 《科教导刊》2023,(4):134-136
研学旅行是一种学和游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自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后,研学旅行迅速在我国兴起。研学旅行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可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旅行中成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文精神,响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文章以大连市为例,分析了大连市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大连研学旅行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20.
赴美国旅行的中国旅游者正在逐渐增多,笔者也趁假期约同伴一起游览了一些地方。笔者发现与美国其他地方相比,在美国南方旅行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介绍一下。旅行工具在美国东部,尤其是在华盛顿、纽约、费城一线旅行的游者大都会有这样清楚的感受: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