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黎 《新闻前哨》2012,(6):77-77
近些年来,记者在采访中遭到拒绝甚至伤害的事常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新闻采访遭到拒绝有多种情况:新闻采访触及了采访对象的利益和名誉:采访内容为批评某些人和单位不正确的工作方式;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同登、谅山之战,某师新闻干事李永安随军采访,拍了二百五十多张战地照片,生动地记录了我军战斗胜利的情景和越南侵略军的可耻下场。看着这一张张反映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珍贵照片,人们仿佛看到李永安活跃在火线上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新闻界,由于受众阅读期待和追求报道真实性的驱动,隐性采访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成为某些媒体的“镇山之宝”。记自然是满心欢喜,而学院派的研究则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隐私权的保护和诸种利益之间的平衡等因素出发,提出对隐性采访应该加以若干限制,隐性采访应该有自己的实施底线和应遵从的原则,但同时也提出:对于在公开场合中活动的人可以使用隐性采访这种采获新闻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照片资源具有其特有的文献性与史料性,作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既增加了馆藏的载体形式,又丰富了馆藏的内容。国家图书馆收藏照片资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通过多种途径采访征集各类老照片,并采用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整理;同时,加强馆藏照片资源的宣传与利用,拓宽面向社会的采访征集途径,实现照片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采访两会归来后,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如何挑选见报照片。所以,解剖挑选照片这个过程,或许要比照片见报的本身更富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事实上,从采编双方各自对照片的认知、解读和版面处理中,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出许多新闻摄影采访以及新闻照片传播的理论问题。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自1993年我第一次上会至今,已是第8次采访两会。今年,我把在两会上每天拍摄的照片送到夜班后,又多用一点时间,就是在夜班看编辑们如何挑选我的照片。下面谈谈我在夜班看编辑们挑选照片的三次经过。“申纪兰代表的第52个‘三八’节”上…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象机、录音机或者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合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  相似文献   

7.
摄影记者的采访是必须到现场的。因为,只有到现场进行深入采访,才能拍到好照片。(一) 形而上学地“在家想点子,出去找例子”的采访方式,在一些年代曾盛行一时。这种在现场不深入采访,拍到的是概念化的形式主义的照片。一张好的新闻照片,不是新闻事实的机械记录,而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给读者以某种有益的启示和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9.
去年11月,我成为新华社第10名赴柬埔寨采访的摄影记者,既感到非常幸运,又感到任务十分艰巨。当接到去金边采访的通知,我感到很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搞国际摄影报道,对我来讲,一切得从零开始。行前我查阅了照片档案馆历届赴柬人员拍摄的照片,阅读了大量有关柬埔寨的材料,心里总算有了底。我们赴金边采访的中国记者组一行7人,我是首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7)
记者“挂牌”采访好文/湖北·吕道宁据报载,辽宁省抚顺市广播电视局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下属的广播电视记者外出采访一律佩戴统一印制的记者胸卡,“挂牌上岗”。胸卡上有记者本人的照片、姓名、供职部门,使被采访单位一目了然。笔者认为,这一新举措对抓好行风建...  相似文献   

11.
介入式隐性采访记者角色换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巍 《新闻知识》2006,(12):80-81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已的身份、不告之采访目的,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或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的一种非常采访,故亦称暗访’或‘私访’。”隐性采访可分为介入式采访与旁观式采访。介入式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它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它没有成文规定。然而在我国当代社会,隐姓埋名、变换身份的介入式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某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只要能挖掘到需要的信息,有时甚至角色产生错位。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底,我被派往伦敦任常驻记者。当时分社配备的是AP照片传真机。通常记者采访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躲进暗房放照片。等照片干了以后,再把图片说明手写在照片的空白处。然后将照片卷到传真机的轴上,拨通电话,就可以发送了。一张照片的扫描时间大约7到8分钟。这种传真机只能发黑白照片,中间因为隔了一道放照片的过程,再加上通过模拟方式传  相似文献   

13.
专题摄影报道是以多幅图片或数十幅图片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专题摄影采访,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1、领题照片和一般照片的关系 在一组专题摄影报道中,要有一幅或两幅概括主题的领题照片。领题照片思想要鲜明,能表现主题内容。其余的照片要围绕领题照片去阐明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主题,完善主题。每采访一组专题,虽然要从不同的方面拍摄一串串镜头,但在定稿时,要根据既定的专题内容,选择其中最能服务主题。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厦门电视台新闻评论记者,笔者主要从事电视评论节目《十分关注》的采访制作,经常需要采访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对某些重大或者热点的新闻事件进行评析。近年来时常碰到一些采访对象或直接或委婉地提出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视台什么时候才能在稿件播发后,给运用了相关专业知识的被访者付费?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邓瑜 《新闻战线》2012,(5):59-62
尹文,"3·15"晚会总导演,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制片人。网上的照片带有某种"欺骗性"——蓄短须,着中山装,蛮像个大模大样运筹帷幄的大牌导演。采访前夕,因为接到南方家中急电,内部座谈会和采访任务我都不得不委托同事接手。回京后,因为前期的行程安排,虽未直接参与采访,我还是参加了央视"3·15"的总结研讨会,似乎是为了验证我对网络照片的怀疑态度,直到主持人开场介绍,我才意识  相似文献   

17.
戴欣  吕孟津 《军事记者》2004,(12):52-52
“采访是写作之母”。要写好一篇报道,没有扎实、成功的采访作基础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极为重视在写作前的采访工作。采访必须重视效果,掌握采访方法是提高采访效果之必需。而要搞好采访,必须把握这样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专门安排了一次中外记者的采访活动。整个采访过程虽然经过了周密的导演与布置,为了夸饰"战果",军方甚至不惜造假,破绽百出,但采访期间记者们拍摄的大量照片,还是留下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常见的记录,堪称珍贵。  相似文献   

19.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照片不是艺术摄影,报道的是新闻事实。因此,光有照片,没有文字说明就不能完整地、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就不能全面地起到新闻报道的作用。读者只有看了照片形象,又通过文字说明,才能了解到事情的全部情况。新闻照片侧重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照片说明则是对新闻背景、新闻内容的解释和说明。因此,照片和文字说明必须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摄影记者往往看重形象,重视角度的选择,重视构图、用光,而对文字说明重视不够。实际上,只有把照片说明写具体、写深入,才能让人们形象地直观地深入地体察一件新闻事实,既给人以感性直观的认识,又给人们以理性的认识。写不好照片说明的原因:一是深入采访不够。记者对事物的本质内容把握不够,没有深入采访就写不出好的说明来。几十个字、上百个字的照片说明往往是建立在占有大量的素材、了解了新闻事实的全部内容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我拍的《肖红,河南人民的骄傲》的照片,说明是这样写的:“4月20日下午,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设计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省优秀专家、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肖红分别获得区旗一等奖、区徽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颁奖台上,姬鹏飞祝贺说,你这次一个人连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