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幸福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都为教育学关涉幸福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幸福可以说是人需要培养和有待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好的教育特别道德教育来磨砺。道德教育要改变长久以来幸福目的失缺的状况,倡导道德智慧教育,让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人生幸福为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及幸福生活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体验和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幸福教育要引领师范生对深层道德信仰的追寻。只有多领域地涉猎和深度思考,才能让他们确立科学的道德信仰,为幸福教育打下一个深层次的基础。在具体丰富的现实个人体验中,师范生得到道德成长,并在职业准备和职业实习中为获得幸福训练必要的技能,体验初步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论面临几个难题:道德是生活的目的,还是生活的手段?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幸福?道德为什么能使人幸福?没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不幸福?这是我国著名德育学家鲁洁教授几年前提出来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有幸福与否的生活、道德与否的生活,等等。道德统计规律表明,只有道德地生活才能获得长久而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孙斐 《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51-251
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幸福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方面,道德的完善,包含着幸福,人的社会化贯穿人类始终,人在社会活动中药不断地修正、定位角色转化,提升自身人格的升华,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朱晓林 《文教资料》2009,(10):114-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幸福的内涵日益丰富,人们的需要不断地被开发,满足需要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地被更新.因此.一部分人认为道德在幸福中的地位和分量下降,而金钱在幸福中的地位和分量逐渐上升.社会上对金钱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心态:拜金主义盛行.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道德与幸福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以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幸福具有双重内涵,一是精神上的幸福,即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期望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有利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为幸福的双重内涵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幸福中国的实现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在中国,遵守社会道德与实现个人幸福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提供公平、有序的道德环境.将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活动,其终极目标也必然指向幸福.当前,"幸福教育"也成为了教学理念新的发展取向,而幸福课堂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有力回应,引导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本文阐述了幸福教育的涵义,并分析教育与幸福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幸福课堂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9.
幸福教育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从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应当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在幸福论的基础之上,从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它是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2.
康德实践理性是关于人类道德准则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决定了理性者的道德准则,所以有理性者都应遵守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如同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一样,实践理性也陷入"二律背反"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用"至善"来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人所具有的这一切是需要借助教育来实现的,幸福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然而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工具性、实用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教育失去了本真的价值,导致了教育与幸福的背离。要还原教育的幸福本义,教育就必须要超越它的工具性、实用性、功利性,切实地做到“以人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温婷 《中国德育》2008,(2):17-19
幸福是个体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人获得幸福体验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幸福教育可视为在知识上科学“求真”、在品德上积极“扬善”,两者完美统一,最终达到“唯美”境界的教育。只有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幸福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道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是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非权力规范,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对道德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道德。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的领域是道德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18.
幸福,可以说是人类必然选择的终极的价值目的,也是人这为人的最根本的确证,对幸福的解理和对人生命的理解实际上是同一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同样也关注对生命的理解,因而幸福教育是教育的应用之义.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在对幸福做出生命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应当是教师职业生活应有的样貌。但当前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前提条件,是幸福教育的源泉。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融合发展的结果,是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统一的产物。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要坚持内部突破与外部推动两条路径的融合,以职业理想为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专业成长为阶梯,实现内部突破;以社会支持为保障,感受关怀愉悦感;以组织文化为激励,促进教师职业幸福。  相似文献   

20.
由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当代中学生面临一些道德困境。穆勒的功利主义"最大幸福"原则可以作为切实可行的行为评价标准,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从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心灵快乐高于感官快乐、美德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为中学生走出目前的道德困境提供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