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情”是重要的修辞范畴,同时,“情”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以修辞范畴“情”为基础,根据参构范畴所具有的主观情感的特点,选取古典文学语境中“~情”的闲情、愁情、悲情三种类型为例,可得出修辞范畴“~情”具备修辞语境、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等几种角度的修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情立世界     
汤显祖将“情”、“势”、“理”三者并列,确立三者为“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这极大地提高了情感作为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体地位。情立世界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为以审美情感生灭万物,以自然灵气幻化万物,以意趣神色通变破格。  相似文献   

4.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课启发学生明了散文中的景物内含的情感并不是一个固定而明确的结论,而是作者看到某种景物被触发的个性化情感,所谓“情以物迁”;当所见之景与作者的心灵世界碰撞交融,就会“辞以情发”,抒写出具有独特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无论对文学做出何种理解与阐释,我们都无法否认,情感始终是文学生成的一个终极性因素,也是文学得以独立存在、产生各种效用的必备前提,而离开对文学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我们对文学的感悟也就很难说是深刻的。或许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文论史上,文学中的“情”成了文学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诗言志”的古老命题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起点。晚明这一特定时代的多种因素,使得主情论沿着情感论发展的路线有所变化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7.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8.
儒、道之"情"特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论“情”各具特色:先秦儒家提出了善情、恶情、美情,道家则提出了真情说;儒家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表现出由节情、禁情到灭情的变化,道家则由无情发展到安情、任情;儒家诸子对性与情范畴作了较为明确的区分,而道家则大多强调性情如一,不可分离;从道情关系的角度,儒家视道出于情而又高于情,表现出其道德形而上学既内在又超越的特点,道家则视道为情,认为情是洞鉴明照人生,拯救苍生出水火的大情、至情。  相似文献   

9.
语教师应当使语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披人情,将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寄寓在中的思想情感,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这就是语课堂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巾充满情趣,是教师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的前提。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往往能主动地感知教材,准确地领会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那么,怎样使语课堂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0.
《性自命出》中的“情”具有两层含义:一指情感义,一指真实义。这两层含义紧密联系:“情感”强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情感的真实。《性自命出》之所以如此强调情感表露的真实无伪,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以亲情为代表的“关情”,因“最具道德情愫”,而最易提升为道德情感;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之情作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化的根据,也成为道德体系的“理性依据与合理的价值本源”;三、以亲情为代表的“美情”,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取得了卓绝的成绩。曹植的诗赋取效风骚,情兼雅怨。基于其自身创作经验,以及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风貌,曹植尤其重视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所标举的“辞赋小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诗教对文学抒情的束缚;其“愤而成篇”的创作主张,接续并壮大了诗骚以来的抒情传统;他所提出的“大笑吐辞”,体现了建安时期文章娱情的新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缘情的内涵。曹植的文学批评既出之于他天才的识见,也是汉魏之际思想解放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植对文学与情感问题的探讨,为陆机“诗缘情”的提出做了多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12.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13.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受准确地把键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两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  相似文献   

14.
情景关系是贯穿王国维整个文艺美学思想的一条脉络,它的本质特征和独特性是“真”,包括主体情感和表达上的真切两方面;情、景是构成文学的二元质,王国维的情景观是在二者并重的基础上又偏重于情的,而这与“真”的文学观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5.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在而在集权专制的社会里,往往偏重从功利出发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便是艺术的必然。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蒋士铨同为江西籍的戏曲大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为情而戏”。但他们所论之“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他们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身上分别表现出“以情抗理”及“以情存理”的不同学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学宝库中灿若星河的古诗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  相似文献   

19.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要准确地把握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西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所谓“情表”,是指诗中最直接,最表向的情感。所谓“情里”,是指诗中隐藏着的情感。一首好的唐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很复杂,“情表”“情里”相容相交。以李适之《罢相》一诗为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唐天宝年间,李适之任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