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杂剧》作者及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杂剧》),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整剧传世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曲,在明代神魔小说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孙楷第先生推断其作者为明初杨景贤(言),得到不少人赞同。笔者近来重读孙先生《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一文,对“杨景言作《西游记杂剧》”的说法还有疑虑,故不揣浅薄,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前辈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2.
在对《水浒传》成书所进行的研究中,学者历来重视元代水浒戏的价值及其与小说的关系,而明代水浒杂剧多被忽略。明代的水浒杂剧从明初到明末历时比较长,而小说《水浒传》开始广泛流传是中叶以后的事,所以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以现存七部明代水浒杂剧的内容与小说的比较为依据,讨论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度。  相似文献   

3.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盛明杂剧》是收录明杂剧最丰富、最重要的杂剧选集。明代杂剧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南杂剧,南杂剧是对元杂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体制方面,而《盛明杂剧》中收录的南杂剧占选集的86.67%,因而对《盛明杂剧》体制进行分析能对南杂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6.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的第8小题是: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给定的答案是C。但A中的表述也有错误。因为汤显祖不是杂剧家,而是明清传奇作家;《牡丹事》是明清传奇戏的代表作,不是杂剧的代表作。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谈谈杂剧和传奇的区别。 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但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但如何演出,情况不详。其后历代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亦称南戏)  相似文献   

7.
《四声猿》杂剧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艺术家兼戏剧家徐渭(1521—1593年)的作品,它是由四部不同折数、曲调不一的杂剧,即《雌木兰》(北二折)、《狂鼓史》(北一折)、《翠乡梦》(南北二折)、《女状元》(南北五折)组成。《四声猿》不但在体制、曲调上对传统的北杂剧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为后来的南杂剧兴起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突出了徐渭出“奇”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桀骜不驯,敢于嘲弄封建礼教的思想品格,是明代杂剧中有影响的作品。《四声猿》虽在故事本源上,都是对前人或民间流传的文艺作品进行改造和加工,然这种  相似文献   

8.
徐渭及其戏剧杰作《四声猿》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徐渭是中晚明时期新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阳明心学作用影响于文学艺术所出现的第一位卓有建树的文学家、艺术家,是明代后期文艺大转折时期出现的最早和最有新风特色的一员先锋和主将,其艺术创造是明代艺术转折的标帜。徐渭和明代的另一位戏剧大师汤显祖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两人在哲学思想、文艺观点和人格理想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人同为16世纪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伟大剧作家,徐渭的杂剧《四声猿》与汤显祖的传奇“临川四梦”同为明代戏剧的奇葩,它们共同铸建了明代戏剧的艺术丰碑,光耀百代。徐渭之于明杂剧,正如关汉卿之于元杂剧。关汉卿为“杂剧之始”,徐渭的《四声猿》则“代表了明代杂剧的转变”,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成就,它直接刺激了明杂剧的复兴,衣被后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自我做茧的固定模式,并偏离现实生活.到了明代中叶,由于南曲的兴盛,影响了杂剧的创作,二者互相渗透,《四声猿》便达到南曲和杂剧融汇的高峰.在折数、曲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在内容上直面现实,一扫萎靡之风,以南曲作杂剧,真正的南杂剧从此孳生,并开启了以后南杂剧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2.
王季思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十大喜剧集》中,列入了杂剧《西厢记》,至今《西厢记》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喜剧,经过多次的研读和体会,我认为杂剧《西厢记》的某些喜剧因素中是具有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3.
吴梅先生认为南杂剧形成于徐渭纯用南曲创作的《女状元》 ,论者对此大都表示赞同。事实上 ,在徐渭之前 ,许潮的《泰和记》、汪道昆的《大雅堂乐府》中已有纯用南曲创作的南杂剧  相似文献   

14.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今存在的唯一一部元代人所刊的杂剧选,而《元曲选》是明代臧晋叔所编写的杂剧选。在对《看钱奴》元刊本与臧本的比较当中,发现两种版本在形式体制、曲文唱词、人物形象、情节构造、思想内容上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多处差异。臧本在元刊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宾白,修改了曲词,形式体制上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为丰富,体现了元、明两个不同朝代对于杂剧的看法,以及杂剧在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演进。  相似文献   

15.
吴梅先生认为南杂剧形成于徐渭纯用南曲创作的《女状元》,论对此大都表示赞同。事实上,在徐渭之前,许潮的《泰和记》、汪道混的《大雅堂乐府》中已有纯用南曲创作的南杂剧。  相似文献   

16.
在明中前期,由于皇帝藩王的喜好及时代原因。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颇为兴盛。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主要由钟鼓司和教坊司掌管.分为祭祀演出、进膳演出、节令演出、宴宾演出和娱乐演出等几类。通过对明代宫廷抄本杂剧《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中保存的元杂剧演出脚本的分析来看.明代宫廷的元杂剧演出呈现出重娱乐、重气势和重教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郑延玉的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既被收入了元代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也被选入了明代的《元曲选》,但两个版本所载的这部剧的内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据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是: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 明代孟称舜的传奇《娇红记》; 清代李玉的传奇<精忠谱》; 清代洪异的传奇《长生殿》;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 清代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速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补元代施君美…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现有4个版本传世。其中,《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万历年刻本在曲牌、曲辞、宾白等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也不甚相同。《古杂剧》本是《望江亭》明刻本中制作较为精良的上乘之作,而《元曲选》本是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选集。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的过程中对元杂剧剧本的改动是造成二者文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代著名杂剧《中山狼》,是否康海所作?是否影射李梦阳?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聚讼多年的一段公案。青本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云:“就余所知范围之中,以《中山狼》杂剧为康海之作者,以明末《盛明杂剧》为最早,清黄文旸《曲海目》亦取此说。然通览《剧说》卷三所举‘关于康海与中山狼’之明何元朗、戒庵、清朱竹垞、王阮亭四家之说,及《小说考证》所引《觚賸》之说,大要皆同。概云:‘康海尝救李献吉之难,后海得罪,献吉不之救,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