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对主客对立的消解,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统一性。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价值实现的实质、前提、途径、机制是对这一新的教育哲学观价值的深刻揭示以及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视阈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文章以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所提倡的复数主体和所奉行的主主关系,分析了教育主体间性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从而揭示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情境中主体间的内在民生质,它具有主体性、对立统一、教育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正确把握其特点,有助于和谐的教育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到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鸿 《教学与研究》2006,4(12):53-59
现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其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现代西方哲学中很多流派都从不同角度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讨,但由于他们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解决主体间性问题,主体间性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交往实践中才能给予真正科学的解决和回答。  相似文献   

11.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人际关系,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文章从人格关系、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三方面分析了基于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并提出了建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即民主平等原则,主体身份确认原则、学习共同体建构原则和情感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对“占有式”主体性的一种超越,以“平等、对话、沟通、理解和共识”为基本特征。传统“主客二分”教学模式强调教育者的绝对权威,受教育者被看作不具有平等人格的客体,教学成了“单向度”的“灌输”与“征服”,忽视对受教育者健全主体人格的塑造。因此,无论是从现实的教学需要、课程的内在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来考察,在教学中以主体间理念来建构受教育者健全的主体性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也即是说要做到三个转向:从“非人性”教育转向“人性化”教育,从塑造对外“占有式”的主体转向培养“人性丰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从主体间性视角审视远程教育,可以发现隐藏在现代远程教育观背后的哲学观是主客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个回归教育本真的哲学路径,教育中师生“主一主”关系的确立,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体间性远程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从静态而言,课程建设是“主体间性”思想的静态呈现;从动态而言,教学活动是“主体间性”思想的动态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张玲玲 《文教资料》2014,(3):103-104,119
二十一世纪,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问题逐渐显露,妨碍了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审视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并探寻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