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围绕《课标》教学改革,时下有许多的专家和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倡导。诚然,随着新一轮的语文课改的逐渐深入,评价语文课好坏的标准越来越多,但就"语文味"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品读"语文味"就是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凸显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理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定为课改的核心和重要目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3.
罗璐 《时代教育》2013,(14):144
应试教育导致中学语文课堂趋向浮躁。语文课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在新课标实行十年之际,再次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问题。于是"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理念应运而生。语文素养即平日的语文修养,而中学生应具备的修养是什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培养,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九十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应成为指导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董淑珍 《考试周刊》2014,(77):39-39
<正>语文是什么?叶圣陶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那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究竟要学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归根结底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构建  相似文献   

6.
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进行了准确、全面和深入的阐述。语文课标(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更是我们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美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语文课绝对不应抛弃品德教育而单纯地讲授知识。语文教师应依托教材,把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陶冶学生性情,熏陶学生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我们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作为语言学科,接触文字的机会多,应把德育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活"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多角度突破,多途径营造氛围,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倡导学生张扬个性、快乐思维、大胆创新,逐步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肩负着美育的使命,21世纪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  相似文献   

12.
《海南教育》2013,(4):54-54
<正>《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不少一线的老师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产生了疑惑。说实在话,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语文课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简约、纯粹、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我国一些教育家一再告诫我们书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自己读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其中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们认为,语文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除了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外,还要突出“三化”,把握好四个关系。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突出“三化”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培养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只有我们语文课本身是"美"的,才能达到美育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中,处处为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从而创造美的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一、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探寻一条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语文味"的智慧路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农村学生普遍阅历与见识较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爱上语文,使他们的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是一门追求语言艺术的课程,语文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有效、和谐的师生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和谐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谐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和谐的师生对话,让语文课为学生所喜爱并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