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云平 《教师》2013,(30):108-108
常说学生有“三怕”,其中之一就是害怕文言文翻译,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准确有效的文言文翻译处理技巧,如若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文言文翻译必将不会再是害怕的对象。“带入语境,化句成词”“组词解释,兼顾其他”“关注句式,注意体现”“利用技巧,连词成句”“利用意译,完善句子”这五个文言文翻译的处理步骤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曾春晖 《成才之路》2009,(31):I0017-I0017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必考内容,而文言语句翻译,文言句式是重要考点,掌握“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才能“信”“达”“雅”。  相似文献   

3.
文言中有两种外形相似而其实很不相同的常用反问句式,就是“何以……为”与“何……之为”。“何以……为”的句式有时可以略有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是”字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构成的句式也是多种多样,“S是P”句式就是判断句的一种主要的常用的句式。本文就“是”的争议,“S是P”判断句的类型以及逻辑方面“S是P”的多义性作一简单的论述,以期更好地解释“S是P”判断句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5.
孔晓杰 《海外英语》2014,(3):149-150
"把"字句是汉语中既特殊又常用的一种句型,该文通过对十八大报告中"把"字句的中英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英译主要采取了六种翻译策略,研究其翻译策略对于掌握汉英句式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其他各类政治性文本中"把"字句的翻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表示“提建议”的用法俯拾皆是。除了较为典型的suggest,advise和propose之外,中学英语中还有大量的句式结构表示“提建议”。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留学生出现的话语偏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了“到处”、“处处”及相关句式的使用情况:一“到处”“处处”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句法功能;二、相关句式的语义类型及常用句法格式;三、相关句式中“都”的使用情况;四、“到处”“处处”相互替换的制约因素,在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描写和解释了“到处”、“处处”及相关句式在语境中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言翻译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掌握,也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以及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就文言文翻译“三步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句式转换是推导“V_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VP+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双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VP+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_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一、抓命题点文言翻译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要译准原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把握整体文意。命题者命题时,从阅读文段中所选择的句子往往隐含有文言的某个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现象、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等,而不会要求考生翻译简单的语句。否则,就达不到考查目的了。因此,考生在翻译前必须抓住命题意图,确定所要翻译句子的考点,也即是得分点,这是做好翻译题的前提条件。如2002年全国卷的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命题者考查的目的明显在于对“其”、“之谓”的理解。从句中可知:“其”是语气副词,用在句首,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忠实论”作为一项翻译标准历来在指导中国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践中,许多译者仍把忠实于原文句式当作最高“忠实”标准。其本质原因在于对“忠实论”的两种用法的混淆,即对“忠实”作为策略的第一义及作为伦理概念的第二义不加区分。文章从动态意义观的视角为“忠实”的两种意义做出合理的阐释,同时以许渊冲古典诗词翻译为例,对翻译策略选择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终得出动态意义观下的“忠实论”对于诗词翻译的策略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不如”这个动词性结构在古今语言实践中极为常见。它常用在比较句中作谓语,表示前者不及后者,即A比不过(赶不上)B。在古典诗歌中,含有“不如”这个词语的诗句相当多,主要表现为“A不如B”与“AB不如”这两种句式。在表示比较对象A与B各自程度的对比上,这两种句式呈现出相当复杂而多变的状态。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13.
高密方言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有特色的重叠式,其中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单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VV的”句式,意思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过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其常用形式是形容词重叠后加上“的”字,成为“AA+的”句式。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由这两种特殊的结构构成的句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现行职高语文课本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专章介绍了“文言常用实词”,“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常见句式”.这些文言知识的系统介绍,对于培养和提高广大职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遗憾的是,对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即“词法”没有专章作系统介绍.笔者认为,介绍词法跟介绍实词、虚词、句式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现代汉语动词进行穷尽式考察的基础上,以句式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为视点,对现代汉语中极为常用的四种包含“给”的相关句式各成分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其他成分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探索,分别得出了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在各句式中的分布规律。并对各句式之间相关性和差异性的成因进行了尝试性阐释。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询问对方情况或征求意见时常用“……怎么样?”“……如何?”等句式,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表达“怎么样”“如何”有多种方式。例如: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件语言以严谨、准确、正规、鲜明著称,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语言结构。“的”字结构是法律文件中一种常见的句式,要译好这一特有的结构就要掌握其翻译方法和技巧。分析我国权威法律法规中的中英文对照条款,可进一步探讨这一特有结构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9.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三题是“文言文的标点、解释和翻译”。这个题目有不少优点,比往年的文言文试题又有很大改进。首先,所选用的几段文字都出自常见的名家名篇,难易程度比较适中;其次,指定让学生解释、翻译的词句大都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句和常用句式,其中有些显示了古今汉语的差异。这样的题目,不会使考生感到生僻古怪,能够测验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  相似文献   

20.
谢兵 《阅读与鉴赏》2009,(3):55-56,64
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中关键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用来衡量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及翻译能力。因此。答题时要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强调“字字有落实,句式有体现,文意不改变”。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有些学生往往偏执一端,凡是翻译都直译。结果所译句义违反事理,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