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试是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环节,通过面对面地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方式,用人单位了解应聘大学生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及求职应聘动机。面试比笔试或查看简历资料更为直观、灵活、深入,不仅可以评价出应聘大学生的学识水平,还能评价出其能力、才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相似文献   

2.
没收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就直接到企业要求面试。如今,这种强行要求企业面试的应聘方式在高校流行,被戏称为"强面"或者"霸王面"。对此,求职学生和用人单位各执一辞,意见不同。  相似文献   

3.
即将毕业的中职生马上就要跨入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那么,当用人单位来校招工时,或者到用人单位去应聘时,怎么做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呢?首先看三个面试失败的案例:
  [案例一]
  某校电子专业学生参加摩托罗拉公司的招聘面试。主考官询问完一些问题后,就让参加面试的同学,提一个到公司工作最关心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分别向主考官提出了如下问题:
  1.到你们公司上班吃得好不好?
  2.到你们公司上班是坐着工作不是站着工作?
  凡是提出上述问题的学生,虽然学校的推荐意见写得都不错,个人技能、素质、礼貌也还可以,但最终还是未能通过面试。  相似文献   

4.
求职信,亦称应聘函或自荐信.它是求职者在应聘新职时所写的一种特殊信件.对用人单位来讲,它直接涉及到求职者留给对方的印象的好坏,并且决定着求职者能否通过用人单位的"初选"关.一份吸引人的求职信,是获取面试机会的敲门砖.所以,怎样写一份"动人"的求职信,是每一个人求职重要的一关.  相似文献   

5.
联英 《职业技术》2007,(23):43-44
没收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就直接到企业要求面试。如今,这种强行要求企业面试的应聘方式在高校流行,被戏称为"强面"或者"霸王面"。对此,求职学生和用人单位各执一辞,意见不同。日前,记者跟随某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小王前往北京某单位进行"强面"。上周,小王向这家心仪已久的知名企业投递了简历,但没有得到面试通知,于是,他直接到公司,要求对方给其面试机会。  相似文献   

6.
在中职教育突出技能性、应用性的风向标下,现行中职语课本增加了“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这对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及时和实用的。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要到人才市场去择业,要到用人单位去应聘,求职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要通过面试这一关,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成了求职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点。因此,研究和探讨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教学,是中职学校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要想成为用人单位物色的理想对象就必须要把握好应聘第一关——面试。正如医学中的“望、闻、问、切”理论一样,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也要经过面试、笔试来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笔试大多考察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或写作能力,基本算是考IQ即智商,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不是难题;而面试  相似文献   

8.
大型招聘会的现场应聘,提供了一个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双向接触机会。由于形式直接,成功率也高,故被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青睐,频繁采用。参加大型招聘会的求职者人数众多,用人单位在短短的一两天内通常会接待成百上千的求职者。他们要收集求职者的应聘资料,同时向求职者介绍其企业的有关状况,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缜密的面试过程。大多数用人单位不会在大型招聘会现场一锤定音,而是对求职者进行初步了解,留下基本印象,待回去后再仔细斟酌,筛选出复试名单。在大型招聘会上,如何给你中意的用人单位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增加自己参加复试…  相似文献   

9.
招聘季节一开始,大学生小万和他的同学们奔波于一场场的校园招聘会中,为迈进职场第一步努力奋斗着……小万带着用人单位的回复信件来到咨询室。这封信是在应聘面试后的第五天到达的,信中说:“尽管您的经验和学历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但是我们已经选中了一个目前离我们的需求更接近的应聘者。”小万沮丧地说:“我这是第三次被拒了,我的情  相似文献   

10.
求职,简单来说,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双向选择,是一个应聘的过程。“求”是申请,而非“哀求”、“请求”。对所有求职的自考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求职过程中的面试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试能决定一个求职者的命运,而在面试中的表现,直接决定了个人的去留。所以,对广大的自考毕业生来说,在求职时一定要做好自我定位,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才华打动面试官,赢得岗位。当然,面试虽然关键,结果有时不可把握,但毕竟我们还是能从以往形形色色的面试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求职面试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经历了.面对着前来应聘的众多人员,用人单位是无法实施“日久见人心“的识才策略的,更多的只能依靠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料,面对面的招聘考核,来作为其判断一个应聘者优秀与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在讨论到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同志讲了一件事:有一用人单位到他们学校招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时对前来应聘的学生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计算机来做什么?”,有部分同学的答案是“打字和上网”,用人单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打字和上网现在的小学生都会”。作为从事计算机教学和教务管理的我听了之后感受颇深,更多的是刺痛了我的心,这种感觉总挥之不去.促使我对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面试是就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聘一般是面试的被动方。特别是对于首次应聘,面试就可能成为令人紧张的事情。然而,考官并不会因为你由于紧张没有很好发挥而原谅你的不足,那样只会使你丧失应聘的机会。我介绍这样五种方法,或许对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曲慧 《西北职教》2005,(2):28-29
求职指南、面试宝典、应聘手册……到任何一个书店去转转,总能发现一两本这样的书,有关面试应聘的包装技巧实在太多,既让应聘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也让人事经理头疼,总担心会被应聘的包装所蒙弊。东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主管屈辉在她8年的人力资源从业经历中,面试过不下1000名求职,其中包括不少高层管理。她认为,应聘在接受面试时,关键是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这样才能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人事经理想要考出应聘的“真面目”也不难,只需运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本人总结出来的一套招聘和应聘中的“无问道”,不管对面试的哪一方。都很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后,我去一家日资公司应聘。面试那天,我在公司的大厅等了近一个小时,总台才接到了总经理的电话,说让我到他办公室去。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去应聘一个会计职位。由于有相关工作经历和较高的职称,我的竞争对手纷纷落马,只剩下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与我去迎接最后的面试。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在初次求职面试时,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绿灯“.被用人单位拒聘,遭遇红灯是常有的事.作为初次应聘求职的大学生,在遭遇“红灯“时该采取什么对策,让应聘求职由“山穷水复疑无路“,转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而使求职获得成功呢?……  相似文献   

18.
人与人之间有时仅仅是一个微笑,就能产生奇迹。大学毕业后,有一次去一家日资公司应聘。在面试那天,我自然是不敢懈怠,准时到达了公司。在等待了近一个  相似文献   

19.
真正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应聘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公司能给自己多少,而是这个公司能不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只有把眼光放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在竞争中站住脚,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大学毕业之后,我和同学四处找工作,但奔波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那天,我听说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招聘管理人员,便前去应聘。我到达的时候,已经有另外四名毕业生在等着面试了。先填完了表,过了半个小时,工作人员让我们一起进到里屋面试。主持面试的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他先代表公司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后,我去一家日资公司应聘.面试那天,我在公司的大厅等了近一个小时,总台才接到了总经理的电话,说让我到他办公室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