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对副词作状语带“地”的问题作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情态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等作状语可以带“地”,这些副词作状语带“地”与否不仅与副词的音节有关系,而且与副词的构成方式以及修辞等都有关系。章还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重叠式副词作状语多带“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08,9(1):53-53
王天佑先生的新作《汉语取舍范畴的认知研究》于2007年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背景,集中讨论了汉语中取舍行为的表达问题,并最终在汉语中确立了一个全新的范畴——取舍范畴。该书不仅对公认的几类取舍句式(与其A,不如B;宁可A,也不B和宁可A,也要B等)进行了探讨,而且讨论了副词“非得”、“死活”和“偏偏”等与取舍句的关系问题,并认为副词“非得”、“死活”和“偏偏”等也可引导取舍句。该书从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语用情况、舍弃项的隐含、焦点、口气、预设和转折性词语的添加等角度对汉语中的取舍句式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其隐藏在背后的深层认知原因。该书对汉语取舍句式作了新的分类,对“宁可A,也要B”句式作了新的分析,对取舍范畴与结果范畴、推断范畴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4.
“比较”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程度副词,在其功能演化扩展的过程中,语义上,该词逐步从相对副词范畴扩展到绝对副词范畴;语用上,从肯定式扩展到否定式。追本溯源,“比较”的功能扩展是语用表达需要和语言结构内部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主要以副词“比较”相对程度义作为该词的语法意义的原型范畴,考察该词的功能演化轨迹,描述其现实表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所出的各种工具书、语法书、教科书,几乎都一致认为"永远"是一个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其主要语法功能是做状语.然而,我们通过对目前的语言实际情况的观察发现,"永远"一词除做状语外,还经常充当定语、宾语,偶尔充当主语、谓语.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用语的逐渐变化,现代汉语"永远"一词的句法功能正在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6.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3,(29):124-125
“宁可”的词性问题是颇有争议的。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的角度,归纳出原型“宁可”、原型副词、原型连词、原型情态动词的属性,对比发现,“宁可”同时呈现出副词范畴、连词范畴的某些特征,它处于副词范畴和连词范畴相互渗透的部分。当“宁可”单独使用时,主要呈现出副词的特征,当“宁可”与其他词关联使用时,则主要呈现出连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关于"副词+名词"结构,许多学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阐释,但都不能充分合理解释这种结构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思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进入该结构的名词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具有了形容词表示性状特点的一种偶选范畴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受名词本身性质意义的制约,同时也受说话人素质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奇的说法为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被人们逐步接受.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名词的语法特征时 ,一般都是说它不能受副词修饰 ,但在语言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名词的形式。本文从词性转变、语言的审美选择、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这种“副 +名”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结构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副词+名词"结构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和认知机制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