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中国古代类书编撰的起源与初始、发展与成熟、繁荣与鼎盛、衰落与消亡等四个发展时期,介绍了古代类书编撰的发展状况和历代编撰的有代表性的重要类书,阐述了古代类书编撰的特点和兴衰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2.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隋唐时期是类书发展史上的转折期,弄清这一时期类书的发展原因,将有助于对类书这种文献体裁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利用。在文献聚集、政治原因、个人原因、学术思想风气、文学创作风气及印刷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隋唐类书得以快速发展。隋唐时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是促使类书繁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的类书编撰作了初步的梳理,揭示了促进类书编撰的原因,并指出了魏晋南北朝类书对后世类书编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类书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典籍,有它产生的特殊背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封建统治与类书的产生、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类书自身的特点,促使统治者多通过修类书来达到政治目的。文章试从类书的编纂大都在帝王或皇室授意下编写的现象入手,分析封建帝王组织编写类书的原因,并探讨类书对中国封建统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为文人作文提供文料,文人又编纂类书以适应新的作文需要,于是类书与文学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同样也是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文人多私纂类书以备诗文之需。戴安道、颜延之《纂要》,何望之《谏林》,沈约《袖中记》,朱澹远《语对》、《语丽》等就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私纂文学类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类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类书考源,类书结构形式的流变,类书编撰的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剖析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中国古代类书。  相似文献   

7.
试论类书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作为目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的类书,在我国古代文献的宝库里,曾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早在1700多年前,它就问世了。此后,类书的编纂层出不穷,占据着“存一书即存众书”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一直维持到近代。此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类书编纂和研究的断裂,关注这片领域的人越来越少了。尽管如此,类书的优点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近年对类书分类体系的研究中,它的优点又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引导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工作。类书具有完善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技术,其类目之多,检索之便,尤其是它的专指度之高,都远远超过与它同时期的“四分法”和“七分法”。在分类体系或分类技术上,我国的类书堪称一绝,在分类方法演变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9.
宋代及以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类书,但是,对宋代出现的四六类专门性类书,学界几乎无人涉及。宋代出现的较为集中的四六类类书主要有《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翰苑新书》、《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等几种。文章从诸种四六类书的基本文献问题入手,归纳总结出宋代四六类类书的兴盛原因,并对此类类书的性质、特点做出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徐怡 《兰台世界》2007,(8X):34-35
本文以类书信息和类书收集、整理、形成、利用信息的过程和技能为内容,探讨信息科学原理在古代文献信息中的运用,以增进对类书的认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代类书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类书始于何时,尚有诸多说法。作者归纳,分析了各家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类书应起源于三国时期编纂的《皇览》一书。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对屈宋辞赋作品传播流布的推动为个案,具体探析唐代类书的文学传播功能。并以此管窥类书对古代文学作品除总集、别集这一主要传播通道之外的补充传播功用,揭示类书在古代对普及文学作品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类书、索引比较及其消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类书和索引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古代社会书本式类书得到长足发展而索引迟迟不出现,近现代社会书本式类书越来越少并随着索引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失去其方便检索的作用直至消亡的原因.文章预测,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空前的存贮空问、检索及获取的快捷方便,类书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与索引达到完美统一,改变人类生活、工作及其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是中国类书发展的一个高潮,佛教类书在此时出现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史料的散佚,南北朝佛教类书渐渐被人忽略乃至遗忘,通过考察与分析,《众经要抄》《义林》《经律异相》《法宝联璧》《内典博要》《真言要集》等皆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类书,加深对它们的研究必将重写南北朝类书史。  相似文献   

15.
当代类书编纂体制上的突破:兼评"辑而不作"论朱育培(汕头大学图书馆)类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具书.困其内容广征博引,资料宏富和便于查寻,对古时学子应试登科及后人据以辑佚文献,曾起过重要作用.类书历朝均有编纂,至清代曾盛极一时,随后日趋衰落.有人认为"辑...  相似文献   

16.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检讨近八十年来有关类书的研究状况,类书的研究可以分为相关研究专著与相关研究论文两部分。从相关研究专著来看,各成体系,面也铺得较宽;从相关研究论文来看,对类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书与目录学的关系、类书与索引的关系、类书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思想、类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类书的起源、类书的性质、类书的综论性研究、类书的功用、类书与文学的关系、类书的现代化、类书与文献编纂、类书的编纂思想、敦煌类书等十几个方面。同时,指出了八十年来类书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将来的类书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开元时代,《古今书录》编纂之时,类书从"杂家"之末独立,并以"事类"之名在子部中单立门户,类书的官方地位、学术地位皆获得较大提升;唐宋以来,类书发展迅猛,数量众多,卷帙浩繁;清末以来,西学东渐,邓嗣禹之类书十分法广为学界接受,但分类过多,取材太泛,致使义界不明,而刘咸炘之类书五分法更为精准,更适应类书研究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类书思想是通过目录编撰实践来体现的。基于对古代目录中类书分类著录情况的简要梳理,不难窥测目录学家对类书的认识由模糊到逐步清晰的演变脉络。类书的单独立类,既有助于类书研究范围的明晰,亦有利于发挥类书作为工具书的检索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宋元之际,伴随着民众文化的逐渐提升和文化需求的增长,以福建建阳地区为中心的文士、书坊编印了一批民间日用类书,包括家庭日用、交际应用等类别,传世者尚有数种。利用这些宋元民间日用类书,可以辑补、校勘宋元诗文,研究宋元基层社会,考察类书发展流变。宋元民间日用类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利用和研究这些书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宝春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36-148
《华林遍略》是萧梁时期梁武帝敕众学士所撰类书,其领修人是徐勉。以类事为重、追求宏富、一事多录是《华林遍略》的特点。《华林遍略》是中国类书史上的一座高峰,成书后盛传数代,为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类书的蓝本,对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