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在灾难报道里要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报道理念,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客观描述,避免煽情太过,加强媒体人的自律。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5·12"地震报道是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难得的进步,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危机报道理念,而且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报道技巧和手段更加娴熟,尤其是国内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理念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满足受众需要、树立媒体形象、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人文关怀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意义,研究了突发性报道应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并对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按: 汶川地震给国人带来了空前灾难,也使国人的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其间,新闻传媒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从总体上可以说,各类媒体围绕地震所展开的报道,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地、持续地刊播灾情,所提供的信息立体而透明,诸多新闻人排除艰险与困难在抗震第一线恪尽职守,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表现委实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生存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胡玥 《新闻传播》2010,(7):86-8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媒体肩负社会责任.对灾难的报道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要对社会重建产生持续的积极效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孟盈  董天策 《新闻知识》2005,(2):5-6,47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的强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疯狂肆虐,席卷东南亚各国,造成举世震惊的灾难,新闻媒体无不及时跟踪报道。在这次国际性灾难报道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凸显人文关怀的新闻理念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体现。这里仅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家报纸在2004年12月27日——2005年1月3日的有关报道为例,从标题、图片、内容三方面剖析媒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灾害性报道,是指对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车祸、爆炸等社会灾害的报道。灾害性报道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我国媒体基本都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报道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走上了一条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以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较为例,同样是《人民日报》在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因其不可预知的突然性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因此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近年来,风凰卫视通过美闰“9·11”事件报道在华语媒体中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通过伊拉克战争报道得到普遍认可,中央电台中闰之声通过汶川特大地震报道获得广泛赞誉等等,都成为“突发事件报道成就媒体”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虽已闭幕,但奥运理念仍在影响中国。媒体如何延伸、贯彻、落实奥运理念,做好后奥运报道的视角转换,值得业界关注与思考。本文主要从绿色视角、科技视角和人文视角三方面探讨了后奥运报道的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13.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对于这次地震的客观、积极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以灾难报道见长的西方新闻界的赞誉。从媒体介入后,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这场灾难依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史、传媒灾难报道史、公民慈善凝聚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梁坤 《青年记者》2014,(2):41-4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媒体报道呈现出了反应速度快、报道时间长、信息公开透明的特征,成为各界评价媒体理念进步的重要标志。时隔5年,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伴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又有了新变化。两次地震报道的概况1.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发挥快捷反应能力,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考验。①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报道视角,更是一种进步的社会价值取向。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日本3.11大地震因其震级高、次生灾害多,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灾难报道的锤炼后,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力如何?本文通过对央视《东方时空》一个月间的样本进行新闻叙事学的内容分析,归纳出其"平台、悬念、责任"的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日本3.11地震——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  相似文献   

18.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惊全世界,也让人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媒体在忠实记录这场抗击灾难的大战役中,凸显的人文关怀让人印象深刻。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近年来,国内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越来越注重对受害群体的人文关怀。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仅以《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9.
潘登 《当代传播》2003,(4):46-47,43
能否快速、准确、“帮忙不添乱”地报道好突发性事件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今年2月24日和4月19日笔者两赴巴楚—伽师地震灾区进行报道,先后采写了几十篇报道。下面结合自己的地震报道经历谈谈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处理好的10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主流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作为极具震撼力和极高关注度的报道领域,我国主流媒体对此次突发事件的报道无论从报道的策略、手段、方法,还是从参与报道的媒体种类、数量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