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学校信息化工作已逐步由"内政型"转为"外交型",在全国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均衡化发展的前提下,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思路开始崭露头角,浮出水面,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一步工作方向。纳什均衡理论是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论述,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为实例,阐述在纳什均衡理论的支撑下该项工作推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所需特别关注的重点因素及环节,通过对"四个必须"的论述,深入探讨纳什均衡对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广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加快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并实施了一系列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广东省在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诸多经验和典型案例,如千校扶千校、教育资源下乡行动、校际协作联盟活动、同步课堂、视像中国等。本文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广东省在实施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可供推广的成果和经验,从而对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创新省、市、县(市、区)、校四级信息化建设协调管理与联动机制。以农村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学校数字化差距。加快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省独立建制中小学信息化设施的标准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给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契机。城乡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已成为困扰教育的一个难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分析校际教育差异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以《规划》精神为指导,抓住厦门市委市政府打造"智慧名城"的契机,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区域协作信息化推进的共建共享机制和途径。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焦点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现有的城乡教师轮岗、支教和挂职等措施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治标不治本缺陷。随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地区教师自身整体素质,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介绍了城乡教育信息化差异的背景,并在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教育差异的信息化解决策略: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发展策略和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武侯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创造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区域教育进入了城乡一体、高位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文章重点论述成都市武侯区在既有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所创新的具有武侯特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阐述了支持武侯模式的相关教育理论以及武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武侯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创造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区域教育进入了城乡一体、高位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文章重点论述成都市武侯区在既有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所创新的具有武侯特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阐述了支持武侯模式的相关教育理论以及武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发展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投入和信息化环境应用相对不足.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同时缺乏系统、科学的建设观念。对此.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多层次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体制,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1.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近年来,白云区在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发[2002]27号)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城乡二元化地区基础教育管理现代化,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速城乡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管理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2.
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以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石,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的角度来说,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借助教育信息化实施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优秀资源送到乡村,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本文从机制建设、应用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与调配出发,探索欠发达地区以信息化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互联网+”条件下的农村精准扶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云计算以其超强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共享性和安全性,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在我国中小学校相对独立的情况下,需要建构一套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实现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创建、共享和开发,确保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农村精准扶教。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一条信息化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发挥中山在视频摄制和网络建没优势,中山市以教育视频网为建设目标,构建便捷的网络视频资源获取和使用平台,汇聚各校教育视频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及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以中山教育视频网建设为例,就中山教育视频网的系统、营运策略、运行效益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以打造教育信息化发展强县为总目标,以全县教育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结合全县教育发展实际,特制订2013年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和服务临沭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总目标,依托全县"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坚持以用促建、以需求促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信息化实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会加剧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文章拟从建立教育信息化条件保障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工作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以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璧山教育以“育人为本,面向未来”为目标,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1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1创新管理体制,由学校单一主体变为政府保障、教委牵头多方合力  相似文献   

18.
廖明江 《广西教育》2014,(20):13-14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城乡学校共同体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探索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一、南宁市结合教育信息化研究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2008年以来,南宁市以参与实施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区域城乡学校校际远程协作教研及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既关乎教育公平也关乎教育质量提高,信息技术以“高效、便捷、共享”的优势,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最理想、最现实的原动力和支撑力。本文以中山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为例,探索以信息化推进了教育优质化和公平性的高位均衡发展特有的做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建设为着力点,确立“城乡一体发展、校校标准建设、队伍质量提升、整体水平均衡”的发展思路,以政府保障为前提,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提升办学质量为重点,以强化队伍整体素质为突破口,统一实施城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城乡校际联盟系列措施,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