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语句中,表示各种语气、不能独立成句(与叹词有了区分)的词是语气词。语气词在汉语中属于虚词的范畴,人们习惯上把它归入助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将语气词从助词中分出来,他说:“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末了,表示语气。”这是他根据现代汉语的实际用例得出的结论,但在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中所用的语气词则与此不同。例如:  相似文献   

2.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3.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5.
毕竟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毕竟”条:“究竟也。”并云:“此常语,不备举。”以下主要举出此词的不同形体“必竟”、“止竟”、“至竟”的用例。今按,“毕竟”在词曲里还可表示“一定”的意思,用作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僧如晦《卜算子》词(送春):“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著来。何似休归去。”意言年年一定得来,不如不归去。《盛明杂剧》二集叶宪祖《团花凤》剧一折;“难得舅母好意,把这桩好事作成了我,一个如  相似文献   

6.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在教学中,它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语气词是很有蕴味的,它不但能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有时还能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一些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还要加上语气词才能成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让“默默无闻”的语气词亮出自己的风采。下面我就以《美丽的小路》中的三个教学片断为例,来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文言文里,语气词“其”的判定并不难,但要找个恰当的口语词来对译,却颇费周折。试看教材上的几个例子。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的:①其何能胜?(《冯婉贞》)〖课本注释:那怎么能取胜?〗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来表示推测的:④其必曰……(《岳阳楼记》)〖课本注释:那一定要说……〗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 以上①、④两句中的“其”,课本均译为“那”。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分析了《诗经》中足句语气词所表示的两种语气:停顿语气和感叹语气。这对认识《诗经》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教参,对同一文言虚词,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甚至矛盾的解释。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的“其”,课本注为“岂,难道”,教参解释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教材知识短文,下均省为“用法”)是“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2.
持续义助词"着(著)"如果出现在未然态语境中,且与听话人有关的行为动作在说话时还没有发生,则持续义弱化,并最终演变为语气词。"着"的祈使语气源于句式义。唐代以来书面语中表祈使语气的"者"乃是口语中"着"的借字。  相似文献   

13.
语气词“者”源于表自指的指代词“者”,“者”本是一个指称标记,功能是名词化;后来表提顿和话语标记功能凸现。这一过程大致开始于战国初,在战国中后期语气词“者”得以形成。提顿词、话题标记、假设语气词具有同一性,这是一条非常普遍的语言共性。汉代以来,带“者”的假设句开始增多,“者”字慢慢沾染上假设语气,与之同时表停顿语气的“者”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4.
虚词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关,而在虚词中,语气词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古文观止》选自《左传》的三十四篇短文就用了四百多个语气词,虽然这些语气词的功用各各不同,但它们都是"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许多语法书都力求对语气词的功用进行科学的归纳,但各家说法不一。如王力先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分为四类,南开大学编写的《古汉语读本》分为七类,张世禄先生的《古代汉语》分为六类。总结各家之说,较统一的认为语气词一般有以下几种功用: 1.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这种语气的主要有"也"和"矣"。这种句子是直接叙述一…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常用的语气词有“的、了、吧、吗、呢、啊”等,可以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与普通话相比,贵阳话常用语气词“呕”显得势单力薄,但它运用得相当广泛。可以“身兼几职”。当然,贵阳话除了“呕”这个有代表特征的语气词外,还有“哮、嘛、呢、呐。的”等等表示各种语气的词语。下面试就“呕”的用法及其语法意义作一分析。贵阳话语气词“呕’(以下出现的“呕”均指贵阳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试比较普通话:花都开了好些天了。(表示变化实现)别说话了。(表示劝阻)你不去啦(了啊)?(表示疑问)气得我哟…  相似文献   

16.
《孟子二章》"思考与练习"第四题例句2为:"万钟于我何加焉!"题意和《教参》对其中"焉"字的解释都是兼词.然笔者认为这里的"焉"是地道的疑问语气词.杨伯峻的《孟子词典》"焉"字第六义项就是语气词,并举"则牛羊何择焉"为证."焉"作语气  相似文献   

17.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教材注:“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显然,这条注释的译文和释词不一致。如果承认“何施”是前置宾语,那么“为”一定是谓语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报”,而不是疑问语气词,“何施之为”应译为:(我们要)报什么恩呢?这种句式文言文中很多,如“宋何罪之有”、“何功之有哉”等。如果承认“为”是疑问语气词,那么“施”一定是动  相似文献   

19.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