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世贤在二破江南大营战役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场上的李世贤基本上是以李秀成配角的形象出现的.这种“第二提琴手”角色在二破江南大营战役中得到集中体现.本文主要阐述了李世贤在战役中先后协助李秀成完成了向皖南宁国广德和皖浙边界的战术机动,之后主动实施战术大支队战术任务,在湖州机动,迷惑清军判断,配合李秀成奔袭杭州,最后在破围决战前发动常州方向的战略牵制攻势,调动江南大营防御重心,为决战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武汉会战是全国抗日高潮时期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一次战役。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积极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广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消耗、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武汉会战的正面战场,从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粉碎了日军企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作战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滇军出滇后参加的首次战役。滇军第60军在战役中不惧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从而牵制了敌精锐部队,有效地配合和支援了友军。滇军将士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与骄傲,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4.
浙东战役是清军1842年3月在浙江东部发动的,旨在收复宁波、定海、镇海三城的一次战役。对于清军在这次战役中惨败的原因,许多论者往往把责任归咎于清军主帅奕经战前准备不充分,战术应用不当等等。笔者认为,主帅奕经在战前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制订了较为适当的战术,战役的失败是由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值此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太平军在外线内线作战的转化、大支队战术的运用和临时基地建设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战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战略""战术"和"战役"原本均是军事领域的专有名词。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规划和方略,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战役是战争的一个局部或相关多个战斗的总称。三者的层面、范围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战略是高层面大范围的,战术是浅层面小范围的,而战役是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的,但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动态系统。同样,任何一所规模型的学校也需要有自己的战略、战术和  相似文献   

7.
读书     
《1944:松山战役笔记》作者:余戈出版社:三联书店2009-8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从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比作一场战役,就会发现,我们常用的战术就是“题海战”,战士们打得昏天黑地,战绩却微乎其微。这样看来,必须调整我们的战术。  相似文献   

9.
《父母必读》2012,(7):124-124
有人在这样的战役中全线崩溃,却也有不少人能大获全胜。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战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10,(21):25-26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在安徽黄山脚下的查济古镇,100多名来自上海的高中生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皖南风光里,他们静静地站在各自的画架前勾勒眼前的山水人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用心捕捉美,用笔描绘美。在2010年国庆长假里,  相似文献   

11.
夏燮所著<粤氛纪事>,以其亲身经历与深入民间调查所得资料,记载了太平天国与清朝统治阶级之问的军事斗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太平军战略战术、广大民众对太平军的支持等方面的记载,生动而具体地诠释了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太平军与湘军在兴起之初 ,都曾发布过表明自己政治主张和动员口号的檄文 ,力图抨击对方致命的失误之处 ,以夺取政治舆论上的优势地位。檄文也显露出各自据有的政治优势和难以克服的缺陷 ,但湘军终因在政治动员口号和策略上略胜一筹而逐渐获得优势 ,太平天国由于口号上的失误而逐步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3.
《清史.通纪》第六卷拟写作6章、35万字。第一章写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三十年(1842—1850)中国社会的面貌,着重交代咸丰朝爆发内外危机的历史背景;第二、第三章以叙述、分析战争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为主;第四章主要写"清政府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对策";第五章主要写"太平天国在江南的统治",以太平天国为叙述主体;第六章题为"同治初年的新格局"。在写作清史时,写好太平天国的历史、正确把握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很关键、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下,庞钟璐如同大多娄文人士子一样,抱着入世治平的精神,卷入到这场历史的漩流中。他于1860年被授命为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全权负责苏松常一带地主团练武装对太平军的防剿事务,认真办团,积极剿匪,并对清廷借师助剿,乞师南下等提出过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1852年6月5日,太平军在全州以北的蓑衣渡遭到清军伏击,损失惨重,不仅北进湖南的作战计划被打破,而且,南王冯云山也在此役中不幸去世,从而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从一定程度上说,蓑衣渡战役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先兆。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在北方战场的政策是“官兵不留,百姓不伤”,只杀文武兵勇不害百姓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是太平天国北方战场上大量平民百姓遭遇厄运的情况并不能回避。  相似文献   

17.
在和太平军的关系中,冯子材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因报复刘八的掳掠勒赎而投入清军,在开始的十年中战功并不彰显,以致提拔较慢.在督办镇江军务的五年中,对太平军基本是采取守势.因此,无论是说他凶恶地镇压太平军或是同情太平军,都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8.
李昭寿平议     
学界虽然已经给李昭寿其人定性,但是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有"历史之同情"。李昭寿降清之前,曾为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招抚捻军、镇守皖北、再解京围做出过重大军事贡献,而且其突然降清的原因复杂,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李昭寿自身。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时期的周庄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庄镇以陶煦家族为核心,组织团练与太平天国对抗,又由费秀元出面,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实行骑墙的“两边办”,两面三刀,纵横捭阖,但其根本立场始终是站在清朝政府一边的。周庄有关人员对太平天国进行颠覆活动,充当清军的乡导,为清军办理后勤,给太平天国造成重大损失。可以说,陶煦之类地方势力的存在,是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