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高校女生中普遍存在着健康意识增强而健身实践滞后的现象.分析了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建议高校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与管理力度,正确引导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省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芳 《体育科技》2004,25(3):57-59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 ,以构建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课外体育对高校女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通过对课外体育和高校女生对体育活动态度及参与程度的分析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外体育体系,达到培养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高校女生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6所高校240名(非体育专业)女生的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高校女生存在严重"知而不行"现象,其体育锻炼状况较差;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鹏 《体育世界》2011,(6):95-9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以俄罗斯和中国部分高校女生体育锻炼情况为基础,从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和动机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和俄罗斯在高校女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成阳 《体育世界》2013,(11):98-99
高校女生的体育意识往往比较淡薄,而影响高校女生体育意识的因素较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高校女生的体育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影响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几种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如何激发女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应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女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发展优势体育项目,培养女生终身健康和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了解湖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现状及行为,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坚持性,推进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结果:湖北高校中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和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处于偶尔锻炼和中断体育锻炼的状态;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和积极性低于男生,且男生每次持续锻炼的时间明显多于女生。  相似文献   

9.
北方高校女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金萍  刘勇强 《冰雪运动》2009,31(1):80-82,87
针对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而北方冬季的大学体育锻炼更容易被忽视这一严峻问题,为了培养北方高校女学生养成良好冬季体育锻炼的习惯,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北方高校女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女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方式、行为特征及影响高校女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提出了加速高校女生形成冬季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为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女生体育意识状况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对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技女生体育意识、体育情感和意识能力的调查分析,指出高等院校体育大纲与女生体育意识和行为存在的差距。高校女生喜欢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其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应予以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南京五所普通高校500名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参与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频度较低,时间短,达到体育锻炼习惯标准的只有20.5%,而且男女生差异显著,男生的积极参与率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的有机会参与率高于男生。本文调查结果可为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崔爱军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116-116,118
针对高校女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对其实施健美操主项课教学。研究证明,健美操主项课教学对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彭雨  张国清 《体育世界》2007,(8):104-106
本文研究表明:瑜伽练习对高校女生的身体形态、心肺功能、心理稳定性、自信心、动作表象、学习效率有积极的影响,具有健身、保健、修心、美育、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瑜伽练习的开展有利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符合当今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培养高校女生良好气质、形体以及综合素质有积极地影响,为高校女生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的过程。高校体育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延续,在终身体育的长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高校体育主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善度余暇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任务。而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见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效果是制约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的重要环节。而健美操这一项目,是在音乐伴奏下,采用体操、舞蹈的基本动作,根据练习的身体特点,按照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组编成操的一种锻炼形式,近几年在高校发展很快,己成为普通高校女生必不可少的锻炼形式,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所以,利用键美操培养高校女生终身体育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运动兴趣及大学生体质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发现陕西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机能指标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身体素质指标:男生的力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好,而耐力和柔韧性全国平均水平比陕西高校男生好;女生的速度和腹肌力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好,而全国平均水平女生的柔韧性比陕西高校女生好。建议: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的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体育活动,树立终生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春燕  王欢 《体育学刊》2003,10(4):67-68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要高于女生。影响其锻炼动机强度的主要体育活动形式依次为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媒介、体育消费、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在努力抓好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媒介和体育消费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积极作用,是今后高校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哈尔滨市部分高校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有关体育锻炼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但锻炼量不够充足,尤其是女生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方面较少;男生以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为主,女生则选择轻巧灵活、对抗性较弱以及室内的项目进行锻炼;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园内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缺乏兴趣"和"缺少锻炼伙伴"是影响学生参加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研究,找出影响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八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其形成和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者所占比例在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院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非体育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有体育锻炼习惯者比例高于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并有显著性差异;2)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多集中于大众性、简单易开展的项目,男、女生在选择上有差异,男生主要锻炼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乒乓球、篮球、足球,而女生前三位主要是散步,羽毛球,跑步,许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并没有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开展;3)喜爱体育运动是高校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者维持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而缺乏时间,体育设施不完备,无运动氛围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无锡及周边地区6所高校为例,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及锻炼时的择项倾向性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女大学生锻炼的主观认识及锻炼行为状况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们的意识更具时代特征,她们的行为也更具时尚特征。她们把体育锻炼看作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参与过程。提出了今后加强高校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体育锻炼思想认识的引导和如何更好地开展好高校女生的体育课教学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