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整体功能,如此,才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价值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法治与德治融合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与德治思维。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每个时代的人们必须对此做出符合于其时代要求的解答。本文在分析了法治和德治各自的逻辑和特征之后 ,结合时代特征 ,提出了处理和认识这一关系问题的思路 :法治原则和德治原则的相对独立和客观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前提 ,在现代社会 ,必须确立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必须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持续深化的形势下,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实施法治与德治结合成为时代所需。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分析了在高校管理中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在高校中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具体策略方法。抛砖引玉,期间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尽早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期社会需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人们必须对此做出符合于其时代要求的解答。本文在分析了法治与德治各自的逻辑和特征之后,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处理和认识这一关系问题的思路:法治原则和德治原则的相对独立和客观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角度,阐释了法治的困境在于法自身的矛盾性,并通过剖析法的矛盾,进而指出,只有德治才能援救法治、矫正法治的弊端.在理顺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法治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绝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补充地位,只有这样,法治与德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10.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性预设是制度设计的根本前提,性善与性恶两种人性预设导致了中西方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制度安排。从人性出发,德治与法治在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不足,德治与法治的价值互补使二者的结合具备了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德治在实践层面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制度中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德治与法治作了一般解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民族地区德治与法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治和德治具有同源性即礼治。法治的凸现是商品经济与市民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治是在总结苏共教训和传统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提出的。法治精神是法治和德治的一个融汇点。  相似文献   

14.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法治的效用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任何的法治、德治都必然会打上人治的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德治与人治相提并论。社会主义的德治不是人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角度,立秋了法治的困境在于法自身的矛盾性,并通过剖析法的矛盾,进而指出,只有德治才能援救法治、矫正法治的弊端。在理顺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法治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绝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补充地位,只有这样,法治与德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16.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德治与法治作了一般解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民族地区德治与法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20.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