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哲学视角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的历史考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邓小平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们考查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从哲学角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理论内涵。它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的是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而从更高层次上完整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地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历经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认识,苏联模式传统社会主义观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性认识三个阶段。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完整准确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允许民营经济的存在,什么时候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已成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但社会主义经典理论认为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能并存的。邓小平民营经济思想的形成,更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塑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经济制度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何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三个视角解答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特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本原则"驾驭"资本原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一脉相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在以往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著中曾有所论述,但在科学性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缺陷。真正抓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东西,进而十分明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是邓小平同志。他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点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形态,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我国理论界,以往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社会形态,是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独立的社会形态。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为确认社会主义社会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认社会主义社会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科学构想的本质诉求,是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对其本质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00多年来,人们为之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提出过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观点,为深入研究和最终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积累了经验,摸索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不可否认,以往人们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是在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竞争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尚未诞生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由于他们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首先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其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的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共同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虽然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基本趋势,但并没有先验地描绘未来新社会的具体细节,只是揭示了未来新社会的一般本质和一般特征,他们反对把科学社会主义变为“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万能的钥匙,并且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充满运动、经常变化的历史有机体。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现实形态。高举这面旗帜,就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和道路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80年。我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发展阶段的理论、发展动力的理论,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大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6.
<正>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课题之一。研究开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有效地培育新时代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他把精神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相关联,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本质相结合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剖析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基本主张、实质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和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一种社会渐进改良主义。其与科学社会主义虽有一定联系,但两者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中国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但对于它的一些理论和政策措施可以给予科学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实践发展和时代特征要求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出新的诠释、扩展和完善,那就是在社会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平发展等五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其核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提出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点的深入研究,提出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紧密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提出创新动力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