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受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的影响,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认为,“文“是“道“的显现,是与天地同构并生的,因此“文“的“常“与“变“是相依相成、相生相和、合二为一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在场又不在场,既体现出“道“的无限性与永恒性,又体现出“道“的生成性与变化性.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变化无穷又不离其宗,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2.
新课的“引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教学“引入“中,倡导创设新课的“情境“氛围:创设直观“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角色“情境“,创设诗文“情境“.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到“明理“与“导行“.“明理“是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的问题,“导行“是解决从“知“到“行“的问题.“明理“是教学的着眼点,“导行“是教学的着力点,二者密不可分,融会贯通,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优的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法认为表达名词组论元的有定的修饰词一定是定冠词“the“,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定冠词的“特指“、“独指“特性表达名词组论元的有定概念外,不定冠词“a“修饰的名词组论元同样可以表达有定概念。相反,定冠词“the“表达有定的“唯一“特性是“内在化的唯一“,这种“唯一“特性不是绝对的,它与特定的语境相关,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定“可能析出“不定“。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俶真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炊以炉炭”当作“烧以炉炭”,“时丽”犹言“一过”,“一龙一蛇”犹言“或龙或蛇”,“碎脑”当为“碎胫”之误,“断”为“沟中之断”,“徙倚”义为“徘徊”,“汗漫”与“溷澖”义同,“土汩之”当从《太平御览》作“沙土汩之”,“人性”间夺一“之”字,“白”当训“光”、“明”,“趋行”非“越行”之误。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立足校情,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从“教师职业“向“教师专业“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通过“三个转变“,我校教师教育形成了面向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型“教师教育体系,实施了“宽领域、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方案,拓展了教育资源空间,走向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经》中,当“道“作为世界的本质的,它表现为“无“与“有“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规律时,它表现为“自然“与“无为“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时,它表现为“无“与“有“、“自然“与“无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 ,之 ,结构助词 ,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情怀而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 ,“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10.
以“礼“治世和以“法“平天下是儒法两家截然不同的治国方略与思想.儒家主张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仁爱“精神;法家则主张靠“法““术““势“治理国家,一统天下达到政通人和,二者方法虽然不同,却为同一目的服务,而真正圣明的统治者,在治国中都是兼采两者之长,“礼““法“并重,德威兼施.这一方略与思想对搞好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微州教育非常发达,这是微州强大的宗族势力重视教育的结果。宗族主要靠兴办族塾、书院和文会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子弟。此外,宗族还重视延聘名师,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这些措施是明清时期徽州一府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书与徽州社会——也谈徽州契约文书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契约文书作为宋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实态本真的纪录,是徽州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徽州学学科的重要资料基础,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当代新史学的转型中有重要作用。徽州契约文书是古徽州社会调谐、古徽州先民构建和谐社会之努力的见证,是古徽州社会在时间漫长的演进中逐步形成信用徽州、孕育契约精神的表征,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契约精神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徽商会通儒术与贾事,创造了商业传奇。徽商的富庶是徽州木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其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徽州木雕艺术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建筑体系。作为徽派建筑代表的徽州古民居,其建筑风格具有整体协调性、建筑科学性、装饰艺术性、功能完备性等特性,成为中华建筑的一朵奇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徽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反映了旧时代徽州妇女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婚姻爱情上的种种不幸和卑贱凄惨的生活;也表现了她们勤劳善良,坚忍不拔,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对研究古代徽州的社会风情,特别是妇女生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徽商的主要行商地域和侨寓定居之地。徽商积极参与江南地区的各项文教事业:捐资助学,参与各级教育机构的创设和管理;在江南地区藏:传、刻书;扶持与资助侨寓江南地区的家乡士子的科举活动;交结文人学士,举行诗文之会,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徽商通过文教活动,形成了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态势,带动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整体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陶行知的精神成长与徽州文化(新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知精神”是多元文化在陶行知身上的荟萃.徽州文化为“行知精神”形成提供了最初的价值、伦理、人生、社会认知的基本框架。徽州文化的地域性、交融性、自育性、母性及其他特质对“行知精神”形成产生多面性的影响。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看,徽州文化与“行知精神”之间存在源流关系,形成了哺育与反哺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的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极其艰难的情境下,忍辱负重,承担起众多的家庭职责。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尽孝道,抚养、教育丈夫留下的子息;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她们的艰难和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都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英子文友书简·英子作品选》收录了上世纪30、40年代巴金等文学家给英子(王任之)的百多封信件和英子本人的部分作品。信件内容涉及文学、人生以及关于时局和鲁迅等的看法。也表达了文学家们对徽州的向往及对徽州历史文献的重视。英子的作品也是迄今见到上世纪30、40年代微州作家参与左翼文学活动为数不多的创作。这些都是徽州现代文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