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高校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均有着重的作用。从马斯洛的需理论出发,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主有成果激励、协作激励、文化激励、竞争激励和职业激励等方面。高校应该针对不同需的本科生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教师人才是高校最大的财富,对高校教师进行正确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保证高校的组织与管理顺利进行。目前,高校在管理上还往往存在激励形式单一、薪酬设置不科学、考评体系不完善、聘用制度缺乏规范性、培训机制不健全等漏洞。雪恩提出的关于人性假设的"四分法",为健全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方向,它启示机制制定者应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切合其人性的奖励办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对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优化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对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和负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高校要逐步健全科研绩效考评制度,不断加大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科研激励机制的激励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激励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预期目标前进。高校青年教师不仅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来自他人,尤其是上级部门、各级领导给予的鼓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发挥其激励职能,建立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机制,将管理目标与青年教师的需求相结合,将有助于实现高校科研的长足发展。文章从构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五个原则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构建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发展和教学管理的主力军,是高校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激发青年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使高校的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值得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文章依据公共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通过对比人性的假设理论,分析高校在构建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所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本,而教师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必然权衡在不同任务间的资源配置,存在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冲动。高校与教师间存在多任务、多维度的委托—代理关系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教师是具有边际贡献率递增特征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其效率优主要取决于高校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文章以S高校为例,从代理人的角度分析高校现行教师激励的实现路径及效果,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教师激励、绩效相关数据搜集,对激励机制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案例高校科研激励与教学激励有效性存在差异,科研激励机制比较好地实现激励作用。科研激励中的显性和隐性激励对绩效的直接作用路径存在,隐性科研激励部分需通过教师满意度的传导作用对科研绩效产生影响。教学激励中的显性和隐性激励对教师满意度和教学绩效不产生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对教学绩效产生比较微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激励机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高校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步伐,还是有效开展科研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通过采取有效的目标管理,做好内部绩效考核工作;提升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的素养,完善领导机制;实行分层次分类激励,准确把握激励的量和度等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育质量与对教师的激励密切相关,教育管理中对教师激励应有一个适应教育发展和确保教师效用最大化的合理的目标定位,并遵循教师激励特有的运行规律.文章从教育学和管理学两重视角出发,基于对教师激励的实效性,引入构建激励机制的基础--管理者对教师人性假设之上的分析,导入权变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和完善了教师激励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去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知识资产.  相似文献   

9.
胡之光 《大学教育》2019,(3):193-195
高校管理层实施分层次、多样化的激励体系对于提升高校教师创新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对于奖惩激励额度的态度,可应用博弈理论和公平偏好理论设置博弈激励模型。同时,还可以基于模型分析,提出高校管理层设置激励机制时应将教学与科研并重、物质与精神激励双管齐下、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分层激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工教育》2014,(16):130-131
管理学研究的激励对象是人,对人性的认识是激励理论建立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人性认识后,复杂人假设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人性假设理论。在复杂人性认识基础上,从激励内容相容、被激励者的心理反应过程、被激励者的行为修正或改造等多种视角展开,激励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工作中,负激励作为激励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正激励无法替代的优势与作用。但是,负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工作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其功能也未得到有效的发挥。高校管理者在运用负激励机制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科学系统和教育引导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考评制度,加强负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动力,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面临着众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激励问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激励机制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建立健全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的研究生创新激励体系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成为科研路上的参与者。本文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分析了现阶段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并且给出了地方高校健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教师激励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激励的策略建立在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不同的人性假设,会有不同的激励策略。“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们去做”,“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是三种典型的教师激励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14.
教师激励的策略建立在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不同的人性假设,会有不同的激励策略. "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们去做", "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 "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是三种典型的教师激励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心理学领域中的激励理论,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析了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激励方式缺乏变化、激励内容太过笼统、激励时机拿捏不准、激励机制运行不公等,主要是因为部分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前,并没有充分研究相关激励理论在创业活动中的应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并未体现创新性与科学性,资源整合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为此,文章提出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必须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遵守的原则,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思路,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科研管理者对科研政策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用还不太成熟,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缺乏心理需求分析、过分偏向于物质激励、激励方法有效性还不够等。没有一套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应用于所有高校,但高校科研管理者在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时应该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应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才可以充分激发科研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学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所谓“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将人性假设理论运用于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继古典组织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之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它以“社会人”这一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提出了包括激励机制、领导风格在内的一系列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带来了管理与人的关系的重大转变,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心  冯水莲 《职教通讯》2019,(17):28-33
我国"放管服"政策驱使高职院校科研机制改革。高职院校科研激励的自身属性及现行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以Y职院为例的调查发现,当前科研激励机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治理结构直线化,自治主体权力缺失;科研激励标准划一,针对性与灵活性不足;激励手段简单,激励效果不佳。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应构建多维度科研激励治理结构,实行多元主体分类分层激励机制,实施多层面、多样性、全面性的复合型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20.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成熟,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激励理论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与肯定,许多高校都通过激励措施的研究,构建起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最根本依据的教职工需求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要求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以教职工需求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对激励机制的构建做出调整。本文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激励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以及高校教职工需求的发展特点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构建激励机制的原则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