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美华  陈明  龚永刚 《文教资料》2010,(33):129-131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释放师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所以.只有着眼于建设学校文化生态,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及学校内涵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代具有开拓精神、渊博知识和强健身体的新人,从终身体育培养的观点出发,针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对职校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职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十分注重个人的思考能力,而讨厌那种只掌握知识的“工具”。在《论教育》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利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或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向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能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所以,只有着眼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和自身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中等教育投资,从总体上看,基本上属于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即,中等教育的投资主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政府主要负责普通高中教育和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企业主要负责一些专门性的培训,私人也开始举办一些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学位和各种技术性培训班;个人则根据所接受教育和所进学校的不同而交付不同标准的学费。这样的投资模式与发展格局,应该说是基本符合中等教育的一般特征、中等教育的投资要求以及我国国情的,同时也大体上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对中等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确定学校的文化底色和底蕴。为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在时间维度上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维度上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容维度上融合课程、教学和生活,在方法维度上加强融合、聚焦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极其重视年青一代的智育,他曾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能享受真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获得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在理论上,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本质联系,科学地揭示了对年青一代实施智育,对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这为我们社会主义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英国公学在英国中等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它注重社会精英的培养和学生性格的训练,课程设置独特。其文化特色根植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并随传统文明的发展而更加巩固,它对思考当代的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我国现今的中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反哺是在文化传承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现代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和必然性,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法律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心理素质和品德能力,促进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教育功能,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所有这些,都对教育内涵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就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在不断地丰富和强化中逐渐地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以个人的意志转移,不因校长的离任变化,不随时间的更迭消亡,总是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发展,改变着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一代代新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未来,这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学校在思想观念上和管理模式上将发生新的变革。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社会,社会、家庭和个人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成为核心,教育教学服务的重点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关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学校内涵发展,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必须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基于学校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谋略,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这种思想是石羊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与追求,是学校独特的融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和原则为一体的教育信仰,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前加强师资培养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 《教书育人》2006,(9):92-94
美国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对普通教育却重视不够,基础薄弱,致使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下降。早在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就发布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起了美国朝野对当时教育状况的广泛关注,提高教育质量成为美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1996年9月,美国未来与教育全国委员会发表了“头等大事:为美国的未来而教育”的报告。报告鲜明地指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大量研究也表明,教师是帮助年轻人克服贫穷和缺乏父母指导的不良影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具有附加性、累积性以及不可补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个体获得知识不仅是个人建构的过程,也是内在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活动和语言活动等社会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有两种代表观点: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从课堂教学、同伴间相互作用以及言语角度分析知识建构过程;在当代课程改革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情境性教学、跨学科学习、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这种教学观在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上影响了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整个教育系列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高下。因此 ,瑞典非常重视高中教育 ,并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根据瑞典教育法 ,高中教育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继续得到个人的发展 ,帮助他们逐步进入成人社会。同时 ,高中教育要使学生为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从事未来职业和当一名合格的公民作好准备。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瑞典同许多国家一样 ,把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学校分为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两类。高级中学又分为普通高中、商业高中和…  相似文献   

18.
文化包括特定社会中的一整套知识、价值观、习俗、信仰、艺术等。文化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文化化”和“文明化”过程。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传授文化内容,使个人习得知识技能、社会规范、.民俗习惯,形成良好的德行修养,养成合乎规范的行为,为个人顺利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当下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使命的分析,学校提出"适切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以人为本、适合教育思想、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思考,是基于学校师生现状和未来社会对应用人才实际需求的思考,是基于长远发展。学校以"适切教育文化"引领教师的教学,关注学生、教师的人本、生命教育,学校开展"适切教育文化"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探寻教师专业成长新方位,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