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江户时期(公元1613~1867年)适逢儒学盛极一时,在幕府的大力扶持下,儒学思想在日本不仅上升为官学,更迅速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中间,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试通过考察儒学在日本民间的传播和普及来剖析儒学如何被日本普通民众所接受,并在日本社会深深扎根下来.  相似文献   

2.
日本江户时期的饮食文化特点主要有:海产鱼类取代淡水鱼类成为副食的主角,传统日式点心制作技术成熟,怀石料理的膳食模式被日本民众普遍接受,城市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图书市场上与菜谱和面点相关的书籍种类繁多,以开放性心态吸收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精华。江户时期是日本传统饮食文化最终成熟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黄新宪 《教育科学》2004,20(5):58-61
日据时期,不少台湾学生前往日本留学,他们在学习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先进的新思想、新思潮,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这时台湾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革过程中,日本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习样板。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向日本学习,借以富国强兵,几乎是朝野上下的一致呼声。随着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日本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全面介绍,清末的所有改革差不多都会不同程度的从日本吸取营养。1901年后清廷推行法制改革,日本自然又成为借鉴的一个蓝本。从1901年到1911年的十年间,日本的法学著作大量涌人中国。中日法学文化的交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考察清末对日本法学文化的引进途径、内容及其对晚清法律改革的影响,无疑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拓展了对清末新政文化源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日本早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日本的扎根及发展是经历了由被反对到渐被利用于统治,是被日本化了的佛教。早期佛教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奈良—平安一镰仓而达于平稳定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明治时期,不论是儒学教材还是汉语口语教材都是以汉字写成,我们统称之为汉语教科书。在不同层次的汉语教育中,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的内容都有涉及,它们进入教科书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文章就这一现象对古代日本汉语教科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关系做一概述,得出结论:在日本,汉语教材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播方式,并且这是一种有自我发展能力的高层次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集《草叶集》对20世纪初的中国和日本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和以有岛武郎、民众派为代表的日本作家对其思想内蕴、艺术形式、意识形态方面等有不同程度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接受必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及时制定并实行了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对日本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的产业政策具有显特点,一是每一个阶段的政策目标都产生于一种不断更新的赶超压力;二是其产业政策是产业的重点扶植政策;三是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四是产业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程序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形象被后人不停地多重解读,但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期的人,从不同接受视野接受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呈现不同的色彩。宋元时,程朱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使其"忠臣"地位不可动摇。宋元时期的讲史和杂剧,把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夸大了,逐步地把他推到了神仙的座位上,列入道家仙人的行列,至此诸葛亮的神异形象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实现其血腥的殖民统治利益出发,曾在伪满洲国制定和采用适应不同时期要求之学校教育制度.通过对日伪先后所制定和施行的学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东北沦陷时期殖民教育的本质,戳穿日本右翼势力宣扬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统治"有功"之滥言.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戴季陶根据自己多年对日本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明确指出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神权迷信盛行的、封建专横的国家,明治维新及日本政党政治的建立并非民主潮流使然,日本文化与文明也相当幼稚。他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正批判。这对近代中国人认识日本和了解日本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料理文化日本料理多是接受海外的影响,后加以改造,从而成为独具日本风味的菜肴。虽然日本菜与中国菜风格完全不同,但日本菜肴从名称、内容到调味料,都可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日本著名教育家平塚益德指出:教育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这是从明治维新以来就确定了的根本国策。一百余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教育改革,是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幕府体制时期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法规,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为日本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国家管理干部和科学技术人才,从而为日本成为近代工业国奠定了基础。认真研究日本近代教育的历史,总结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无疑,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下面试就这次教育改革的总方  相似文献   

14.
<正>授业研究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文部省为了使全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接受统一培训,进行了以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为中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版画对日本的影响,先是表现在一些插图上,日本画家将一些中国书籍的插图进行翻刻、改造,然后再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随着明清时期画谱传入日本,日本画家开始仿照中国的画谱翻刻或编撰日本画谱。尤其是《芥子园画谱》这种采取饾版拱花方式印刷技术的套印彩色画谱传入日本,日本在逐步吸收中国的印刷技术基础上创造出了锦绘,日本正式步入浮世绘版画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当中隔着黄海。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许多日本海盗,乘船在中国沿海登陆,骚扰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居民。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所以称这些海盗为“倭寇”。到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把他们比作魔鬼,称他们为“鬼子”。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实现其血腥的殖民统治利益出发,就曾推动伪满洲国采用和制定适应不同时期要求之学校教育制度。本拟从对日伪先后所施行的学制分析中,进一步呈现东北沦陷时期殖民教育的本质,戮穿日本右翼势力时而宣扬的日本在东北统治“有理”“有功”之滥言。  相似文献   

18.
缅甸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在近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与侵略。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 Aung San)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协同日军对英军的战斗,在日军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宣布缅甸独立。缅甸人民对于同为殖民侵略者的英国和日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欢迎日本的到来,视其为解救缅甸者,另一面则急于将英国赶出缅甸,甚至有"英国人的困难,就是我们的时机。"这样的说法,这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缅甸民众反英亲日心态。  相似文献   

19.
霍桑作为美国杰出作家,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我国的霍桑译介与研究却一波三折,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研究着眼点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就霍桑在中国不同时间段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及其价值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后期的霍桑研究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三种不同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沦陷区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践踏、破坏而走向了崩溃;国统区的社会生产力,虽然在抗战初期曾有所发展,但从1942年便开始萎缩;只有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