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农村中学教学现状分析1.1农村的教育观念:农村学生中,大部分家长都没有文化,对自己子女的要求不是很高,他们要求子女到学校只要不若麻烦,不做坏事,至于学不学到知识,那是次要的事,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学校是管孩子的,所以农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有理想、有知识,学习理所当然就被动了,他们的学习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子女到城市上学,而且进城念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在我熟悉的一所学校(县城重点中学)高中生中64%来自于农村。从学校管理看,部分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通宵泡网吧,看黄色录像等,尤其在性知识严重缺乏、学校性教育跟不上的情况下,出现很多与“性”“情”有关的学生自杀、精神病等严重现象。  相似文献   

3.
农村的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途径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存量人口的转移办法基本上是补救性措施.新的增量人口应通过新的路径把他们合理地转移出去,而不能够积累成存量人口问题。农村增量人口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子女-学生(大学)-城市(镇)人口;二是农民子女-学生(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城镇(市)人口和部分新农村人口。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是关键.它能使农村人口稳定地向高层次转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转移才能使重庆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亲属照顾.由于留守学生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容易走向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不少留守学生成为待优生,成为农村中学新的教育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阶段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他们对以前所画的儿童画中不合乎比例、不真实的东西表示出了否定,开始模拟成人的写实方法作画,更加追求表现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也就是说他们的绘画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生  相似文献   

6.
杨丽萍 《考试周刊》2007,(30):125-126
农村中学的学生文化成绩不一定很好,农民家长竭尽所能,不惜将所有积蓄投入于子女的教育培养上,因此精英教育在农村中学行不通。  相似文献   

7.
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都有一段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其子女的成长道路也不平坦。如今,知青子女离开了熟悉的农村来到了陌生的大城市,表面上看,要比他们的父辈幸运得多,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感到幸运。他们有的寄居在亲戚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倍感孤独...  相似文献   

8.
刘东 《文教资料》2007,(32):98-99
当前我国出现农民大规模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流动,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民工潮"。他们的子女相当一部分留在家,即所谓的"留守子女"。本文对农村留守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及目前农村留守子女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对农村留守子女思想品德教育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一、对国家现行不分配政策的困惑农村不比城市,城市竞争激烈,学生没有文化,今后就面临失业,迫使很多家长拚死供子女读书。农村不同,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农村学生也因袭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用担心当不成农民。何况国家采取的现行政策是考取大学、中专不包分配、自谋生路,这对祖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他们感到前程无望,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进取心、求知欲。因为他们既无后门可寻,又无关系可拉,各单位的门,都对这些农家子弟关闭着,他们只能在门外…  相似文献   

10.
李梅 《考试周刊》2011,(86):212-212
所谓“弱势群体子女”,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1.
我们白云师范坐落在广州市新开发的天河区天河体育中心附近,面对车水马龙的广州大道。我校的任务是为广州市郊区培养小学教师,是一所地道的乡村师范。学校的优势是生源十分充沛。郊区几十所农村中学的农民子女报考师范十分踊跃,学生入学成绩上乘。这些农民子女进校读书,起初带有一点乡土气,他们比较老实、朴素、听话、守纪,思想单纯,也爱劳动,为我校塑造合格乡村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然而,也有问题的一面。我们发现,农民子女报考师范,好多是为了跳出农门,专业思想朦胧,农村  相似文献   

12.
兴化县大顾初级中学设在离县城八十多里的大顾庄。这地方周围水道纵横,交通不太方便。解放前,方圆几十里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够上私塾的多数是地、富子女,贫苦农民的孩子连饭也吃不周全,根本就谈不到上学。解放后一九五九年这里办起了中学,满足了附近陶庄、荻垛等公社农民子女的入学要求。学校办起来后,学校领导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文件,使大家确立以农业为基础、面向农村办学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学习了党的八  相似文献   

13.
杜常胜 《辽宁教育》2013,(14):31+33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如何更为妥善地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其更加健康成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志军 《现代语文》2005,(10):112-112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广大农民和他们的子女多生活在边远农村.农村学生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限制,作文的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春节过后,领着子女报名的恩施州农民格外高兴和轻松,他们的子女上小学和初中不用再交纳杂费,并且还有40%的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就可以上学读书了。带给他们喜悦和兴奋的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恩施州被国家列入2006年首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地区,今春开学时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民子女的眼界:想通过读书翻身,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思想,也片面地激励一部分农民子女的学习干劲.但是,压力很大,学生中厌学情绪上升,逃学、溜生现象不断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农村与城镇的差别正在逐渐缩小,为农村学生就学深造广开了门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化.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摆脱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正>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主要是本地村小学生和外来民工子女。由于农村教育、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部分小学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新的《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新教材对学生的基础和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给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提高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适应  相似文献   

18.
《教育革新》2005,(4):34-34
第一,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得要方式。农村中学是农村社会思想文化的中心,而中学生是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通过学生的作用而对农民产生积极影响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他们又在日常生活中,把在学校养成的各种良好素质和获得的各种知识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他们的父母、兄弟以周围的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农民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他们的子女普遍留在农村,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普遍由老人照顾,而老人年迈力衰,在教育小孩上多是力不从心,加之父母无法顾及,容易导致小孩的心理健康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调查表明:厌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大多存在严重问题。首先,家长意识淡薄,送子女读书积极性不高。我国落后地区的农民非常务实,他们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后,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自主择业,许多毕业生找“铁饭碗”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倘若南下打工,不读书与读书,差不了多少。其次,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低下的农民纯收入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