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四日至二十日,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文艺学研究方法论学术问题讨论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综观这次讨论会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第一,文艺学研究引进与运用系统论等新方法是否必要。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文艺学研究中引进与运用自然科学的新方法有利于社会科学的拓展,是有益的、必要的。因为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包括文艺学、美学研究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面对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它对文艺学、美学的巨大影响,表明了有关方法论的探讨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且具有紧迫感。怎样吸取自然  相似文献   

2.
尽管国内学界出现文化研究的热潮,确实扩大了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其中不少新理论、新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并没有突破文艺学已有的研究范式,仍然主要局限于社会阶级批评、经济分析、意识形态的方法论与政治性旨向等前苏联文论模式,未能有效地实现文艺学学科体系的转型,难以承担其重建重任。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文艺学的内部问题,但它所带来的关于文艺学的讨论却涉及文艺学的一些本质问题,尤其是文艺学的边界问题和文艺学的文化转向问题。文艺学只能以文学作为自己的边界,把审美泛化这一原本属于美学、社会学的现象纳入文艺学的学科视野只会导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紊乱,而以属于广义社会学研究范围的文化研究取代文艺学更是无稽之谈。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学研究,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只是以文化研究为工具,探究文学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索引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因子,二者是不能混淆的。而文化诗学的出现,则是对这一论争的最佳回应。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建构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域”、“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爱的诠释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无比  相似文献   

6.
《立体几何》的主人公在阅读曾祖父的日记时,对立体几何学说中“无表面的平面”所引起的惊异,让他烦躁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学美学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越之处,但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抓住作品的内涵,论者于此通过社会历史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象征主义研究法三种文艺学美学方法对小说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了小说所隐藏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持续关注。面对当前文艺学转型的现状,很多研究者提出文化研究要成为未来文艺学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文化研究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文化研究不能代替文艺学,否则,掏空原有精华的结果只会是产生新的更多的文化垃圾。文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但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审美维度,踏踏实实做好文艺学这门学科的反思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设想:任何问题都可化为数学问题,任何数学问题都可化为代数问题,任何代数问题都可化为方程问题,通过解方程就可解决所有的问题.笛卡尔的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笛卡尔的设想却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否可以对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找出一种统一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本文所探讨的是以梯形模型来解决几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文艺心理学,是弗洛依德在研究心理学时无意中创立的一门学科。它是用作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研究心理学,特别是人类中的特殊部分——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然而,我们的目的正好与此相反,不是用文艺材料研究心理学,而是借用心理学的成果和方法,来研究文艺学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因此,名称应叫作心理学的文艺学,或心理文艺学。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2.
刘古开 《快乐阅读》2011,(27):76-77
著名的写作理论家刘锡庆曾经说过,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  相似文献   

13.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到当代的发展过程,也是德育理论的整合、发展与创新过程。回顾现当代德育的发展史,曾经有过两种最具影响的德育思想:一是赫尔巴特的权威德育,一是杜威、科尔伯格的反权威德育理论。在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当代研究者们运用新方法,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德育,创立了许多新的德育理论。这些理论对指导当代德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从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初产生以后,就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文艺学的研究中却未能形成全面自觉、系统深入的应用性研究局面。文艺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它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对文艺学、尤其是文艺学面临的一些重要难题进行探讨,大大地拓展了文艺研究的视野,增进了研究的深度,进一步加快了文艺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文艺学是一门广播与文艺的交叉学科。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广播文艺学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大众文化现象。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文艺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出其研究特点,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长卿 《教学考试》2024,(11):32-36
<正>一、提出问题什么是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指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概念、性质、位置关系的一门几何学分支.大家知道解析几何的创立者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其实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前一直在思考探索的是,如何找到一种普遍的方法进而解决科学中的所有问题,而这种普遍的方法即是数学方法,即笛卡尔实际上提出了科学数学化的任务.笛卡尔曾经设想过“万能方法”,即认为按照以下的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一切问题:第一、把任何问题都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二、把任何数学问题都转化为代数问题;第三、把任何代数问题都归结为解方程.  相似文献   

18.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知识形态中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9.
何国瑞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其学术思想围绕元文艺学、一般文艺学(生产论文艺学)和各别文艺学(社会主义文艺学)三个方面展开.他在我国较早提出建立元文艺学的构想,并勾勒出元文艺学的基本框架.他的生产论文艺学形成了一个新的、严密的理论体系,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他围绕社会主义文艺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全面系统地阐发了有关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及学术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有关,与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遗产的特性及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