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我尊重,是自我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张林,2004)。从儿童自尊的发生和发展来看,自尊是在自我概念形成以后,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及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也说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张向葵等人也提出,自我尊重不仅是人类需要的核心成分,也是人们缓解文化焦虑的缓冲器,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从三岁左右就产生了自尊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希望受到成人的关注与肯定等等。可见,无论从需要的程度上还是年龄范围上,人们对自尊的需要都是如此地强烈和普遍。所以,从儿童开始培养自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儿童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才会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产生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并在生活中表现得自信、自爱、自立,达到一种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进而朝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会使人觉得自己受人关爱,得到了尊重。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他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在班级管理中就惩罚与激励两种管理机制进行过一项对比性实验,得出如下结果:惩罚机制激励机制由此看来,激励机制更具优势。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表现出非常自重、自尊。所以,如果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充满自信,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激励机制正是抓住人的这一心理,创造条件,肯定某一优点,使人有成就感,看到自己的价值,自尊得到满足,因而带动自信。首先,创造有效的奖励心理氛围。在一个平淡氛围中奖励一个同学,对该同学和其他同学不会起到…  相似文献   

4.
鼓励要有方     
鼓励是把焦点集中在一个人的能力资源上,给予认同和赞许,并建立个人的自重感。鼓励能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教师也可以藉鼓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感情。既然鼓励是学生成长、建立自尊的基石,那么教师要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呢?一、给学生贡献的机会当一个人的能力有所发挥时,他才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身为教师,应该时时让学生知道他对班级的贡献和他特有的能力,让他在学校或班级中获得满意的位置,他自然而然会对集体产生向心力,乐于贡献专长。教师可以就教室布置、教学用品的添购、野游计划等和学生共同商量。一来表示尊重…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某学生爱嫉妒。按词典上的解释,嫉妒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从心理学解读来看,妒忌是一种心理问题,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而导致过分自尊和心胸狭窄的人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生活中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太阳、小皇帝,对他们百般呵护,这种生活上的优越,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过分自尊、自大,我乃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妇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嫉妒指因别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憎恶、忌恨的情感。这种嫉妒心理往往会爆发出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奥地利学者赫·舍克在《嫉妒论》一书中提出嫉妒是“一切人际关系的一个大型调节器”,甚至极言“如果没有被嫉妒者身上随之而产生的社会抑制,那么人就不能发展社会制度”。把人类社会制度更迭的终极原因归之于嫉妒产生的动力当然是荒谬  相似文献   

7.
禹倩楠 《小学生》2011,(2):35-35
只有懂得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不息,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热爱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曾提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其实绝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尊重别人,更愿意被别人尊重,只有当他们的自尊心被别人肯定和重视时,他们才会不断追求,进取向上;才会自尊、自爱、自信,也才会懂得在做错时自责、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如果失去了自尊,他们也就走向了颓废,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8.
自尊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高自尊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形象,低自尊的人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形象.自尊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一个高自尊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较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相反,一个低自尊的儿童总是倾向于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容易产生自卑、无助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为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这是多萝西·洛·诺尔特的一段名言,他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完成的,他们会从生活中学习到自信、感激和努力,也会从生活中学习到忧虑、嫉妒和争斗。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  相似文献   

10.
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系指学生要尊重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在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具有“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不因为适应社会而无原则地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树立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学生立身之本.也是学生良好人格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学生只有自尊独立,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和辩证地处理市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才能自信、自立,坚持基本的人生准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惑、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其内心深处的原因是自我的迷离。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因此,心理辅导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从朦胧的自我走向理性的自我、同一的自我。本文讨论下列问题:自卑心理辅导、自负心理辅导、依赖型人格倾向辅导和完美主义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2.
清朝的颜元曾说过院“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意思是数落孩子的错误,不如表扬和奖励孩子的长处。而西方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赏识教育应运而生,其要义是院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感,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能激发潜能去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自尊是在对自身价值进行判断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自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让人感觉更好,也可以使人生活的更好,能帮助人更有力、更恰当地迎接挑战、抓住机会,去达成人生理想。米德和库利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自尊来自于他人的赞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教师及同学是个体自尊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并领悟父母依据这些标准而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将这些东西内化,这一过程对个体自尊的形成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自尊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一、自卑的定义及其表现自卑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对应的一种病态心理。通常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如果人们的这种正常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表现出相应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之,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一个人的自尊需求屡受挫折乃至被剥夺,他就会因羞耻感与屈辱感的不断加强,而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产生怀疑,并作出偏低的评价,这就是所谓的自卑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卑感较强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自信的自我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期,这一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强烈而可靠的自我感觉——自信,努力提高内在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与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惑、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其内心深处的原因是自我的迷离.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自我尊重的需要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在一起,统称为自尊的需要.自尊是一个几乎尽人皆知的概念,它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中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中也不乏因自尊受伤害或受激励而失败或成功的人生样例.  相似文献   

18.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支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高度自信的人,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其心理发展上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障碍.在中小学阶段,能否培养学生高度的自尊和自信,是关系到他们一生发展前途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一种心理需要.任何人都有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心理。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悦和增强自信.从而激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老师只有重视学生自尊的心理需要,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热情才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