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9月23日—25日,在福建龙岩,举行了全国首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应邀出席,提交了《闽西客家话词汇宝库——林梁峰著〈一年使用杂字文〉》一文,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我当时根据的主要是家父收藏的“上杭马林兰藏板”木刻本,并在会上出示了复印件.会后曾送《三明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1993年第2期(10月出版)刊发(见该刊第16—21页),但未附原文.后研讨会要出版论文专集,拙文经修改后送出,编者建议在文后附上原书,这就是《客家纵横》(增刊)《乡音传真情——首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专集》《客家纵横编辑部客家方言研究中心编辑组编辑,闽西客家学研究会出版》发表的拙文和原书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林梁峰《一年使用杂字文》的用例考察了闽西客家话的助动词“爱”。  相似文献   

3.
从我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民办小学教材的使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大部分学校采用国家編写的課本;一部分学校既选用了国家課本,又选用了“旧书”,如《百家姓》、《千字文》、《杂字》、《三字經》、《昔时賢文》等;小部分学校,是专門教“旧书”。目前为什么会出現一些教“旧书’的現象呢?我曾問过一些家长,他們說:“我們要求子女读书,主要是希望他們多认些字,多学点农村适用的东西,并不要求他們象公立小学那样,門門功課都学”。又說:“《百家姓》、《杂字》等“旧书”  相似文献   

4.
《一年使用杂字文》并列联合短语特别丰富,语序特殊,与其语境语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杂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一九四四年我在延安编写了一本“日用杂字”,供当时陕甘宁边区冬学里作识字教材。这本“农村日用杂字”就是根据那本“日用杂字”改写成的。不过因为今天祖国的情况跟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有很大的不同 ,因之改写的结果变动很大 :政治、生产、文化三部分完全是新写的 ,其他三部分也增删修改不少 ,全书的项目和前后次序也都和原来不同了。二、“杂字”的形式对巩固识字很有好处 ,因为它是用韵语写出 ,便于阅读 ,便于记忆 ,便于查找 ,读熟之后可起到和字典相同的作用。三、这本杂字用简练的词句表述今天农民在政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就像格言谚语 ,读熟之后可以长记不忘。四、这本杂字的写法都是用双行 (两行 ,四行 ,六行…… )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阅读和理解的时候 ,一定要停在双行的末了或句点的地方 ;不可停在单行的末了或逗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说形容词“X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然”为词尾构成的词为数众多,据初步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120多个,《现代汉语词林》(1986年出版,蔡富有主编)则收了190多个(不包括由“x然”构成的固定格式)。此外,还有散见于文学作品中而未收入词典的。“x然”有形容词、副  相似文献   

8.
武平方言属客家话系统,虽然与梅县话、长汀话、上杭话有某些差别,但是基本上是相通的。客家话与普通话之间,语法相同,词汇有一些不同(如清代林宝树著的《一年使用杂字文》中,有不少方言词是普通话中没有的),而语音却差别较大。不过普通话与武平话的语音存在着有规则的对应,这给武平人学普通话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在三十余年中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并整理出下面几条,供  相似文献   

9.
徽州《六言杂字》:明清杂字教材的成熟之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徽州《六言杂字》是杂字教材中的成熟之作。其产生年代应为明末清初,作者是徽州本土的一位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士子。将这本《六言杂字》与其他杂字进行比较,可发现其内容与形式呈现出诸多特点,如知识全面,雅俗兼备;内容连贯,承接自然;用语浅易,音韵和谐,堪称杂字教材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一篇文章,内容无异,在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先生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二中题为《雪堂记》。而在一九八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中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松龄生先点校)《东坡志林》中竟题为《雪堂问潘邻老》。孰是孰非?不能不辨.一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坡七集”不载。但是,同书所附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条下曾提到过它:“《雪堂问》云:……”.这个《雪堂问》到了明朝人赵开美的手里.就改为《雪堂问潘邠老》,出现在他刊刻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卷四中了.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我校林干教授主编的《内蒙古民族团结史》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民族团结史》一书已于1995年12月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此书由获得国家民委和内蒙古民委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荣誉证书的内蒙古大学林于教授主持撰著,参加撰著的还有内蒙...  相似文献   

12.
敦煌出土的唐五代"杂字"是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在民间流行的一类非正式识字课本。从唐代一直到明清,皆有其踪迹。唐五代"杂字"既区别于明清杂字,又不同于《千字文》、《开蒙要训》等同时代的识字课本。杂字不仅是儿童和成年人识字的教材,也是学习和查考时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吉林教育》2005,(9):36-36
由本刊社举办的第三届“吉教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评奖结果日前揭晓。经专家评选,共有65名作者分获特、一、二、三等奖,现将名单公布如下:特等奖(5名):王芳、尹志梅、孙玉环、赵柏岩、梁峰一等奖(10名):李丹、李洪林、张绍娟、苗锋、周广斌、宫宇宙、矫春英、矫洪昌(第二作者)、黄海玉、董明二等奖(20名):王英、石美兰、乔娟、朱晓娟(第二作者)、朱艳森、张成友、李明生、李治城、沈瑞书、屈彦宏、杨雪源(第二作者)、陈智源(第二作者)、钟素梅(第二作者)、贾丽(第二作者)、徐忠明、徐桂云、徐桂清(第三作者)、唐国强、康化荣、鲍全三等奖(30…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公安县楊厂区国胜民办小学,于一九五五年創办。学生有十五人,教师徐家庚,六十岁,教齡三十年。这个学校的学生,每年讀书十个月,完全采取“点背”的办法。一年級:識字教材有《跃进三字經》《农民三字經》《小学語文》一二册,写字教材(先认后写)有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識字数量按年齡大小有不同要求:五六岁小孩可識一百多字,七岁小孩可識二百字,八九岁孩子可識五百字,十岁十一岁孩子可識一千多字。二年级:識字教材有《語文》三、四册,写字教材有《百家姓》《四言杂字》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15.
“论题”,是研究议论文时,常常用到的一个概念。但是,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并不一致,使用起来就出现了一些混乱。如:“一篇评论文章,通常由论题、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论题,也叫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湖北日报》社编内部教材《写作知识》)“论点也叫论题,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写作基础知识》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叫论题。”(《写作简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文章原理初探》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相似文献   

16.
(一) 林纾(字琴南)弟子朱羲胄在《春觉斋著述记》(《贞文先生学行谱记四种》之二,1949年世界书局印行)一书中记载,林纾于民国初年曾作过《讽刺新乐府》若干首。其文如下: “《讽刺新乐府》一卷。先生所著,皆讽刺时人之作,  相似文献   

17.
《大全杂字》是四川地区清至民国广为流传的蒙学读物,目前发现18个不同版本,分属三个不同版本系统。《大全杂字》作者为四川铜梁的邱宗岳,非慈台子或尊安子者流。邱氏撰写《大全杂字》目的为"贯以义理,幼学读之,其于事亲、交邻、处世、当家、为人之道皆能知之"。此杂字书有三个特点:第一,记载内容全面;第二,蕴含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丰富;第三,保留了铜梁地区大量方音俗语。当前,四川地区散失在民间的杂字文献亟待保护、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18.
<正> “《古小说钩沉》,在《鲁迅全集》里面,是一部冷僻的书,因为比较专门和并未完成(连各书作者的姓名也未写出,读起来很是困难。所以一般熟读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人,未必对此书予以注意。”“在一般关于鲁迅的文章里,对这书都缺乏充分的论述”(林晨《鲁迅述林》第一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以上这一看法是中肯的。近查有关资料更证实了这点,不仅一般人对其很少问津,就连以事鲁迅注释工作近三十年的林老先生自己,也还只是停留在对《古小说钩沉》(以下简称《钩沉》)的“辑录年代”、“所收各书及其作者致略”、“原貌”等考究上,而对其篇目具体内容并未加以研讨。笔者不揣冒味,试对《钩沉》所辑篇目作品艺术作一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武平县教育局联合县工商局在十方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红盾维权伴我行》校本教材培训,旨在建立新型未成年人消费教育新模式。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武平县与时俱进推进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接轨。经过一年时间编稿,武平县教育局联合县工商局、食品安全办公室已完成88页的《红盾维权伴我行》修编工作,同时与电力部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12月,林乐昌教授主编的《关学源流》(以下简称《源流》)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该书的题记引用的是清儒全祖望的诗句:“关洛源流在,丛残细讨论。茫茫溯薪火,渺渺见精魂。”使用这四句诗烘托《源流》一书的写作初衷,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