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燕起先生的《史记》研究成果丰硕,其研究注重基础工作,着力探索《史记》史学价值。在基础研究方面,杨先生参编出版的《历代名家评史记》《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史记精华导读》等著述,注重学术资料性、目录提要性及普及性,促进了《史记》研究的发展;《史记的学术成就》通过对《史记》背景、体例、思想等方面的论述,汇通"史记学"研究并基本建构"史记通论"的规模体制,对《史记》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史记〉的体例与通变》《司马迁的〈史记〉与中国史学的自觉》等文章中,杨先生对《史记》的体例、中国史学的自觉等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问题是一个老而未决的问题,自明代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谈说、研究的言论、论文不断,但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实对《史记·货殖列传》体例的分析判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作者司马迁自己怎么说的,二是看本传具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三是看《货殖列传》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写法是否类似.从这三个方面对《史记·货殖列传》考察、分析、判断,《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应属人物列传.  相似文献   

3.
赵生群先生从事《史记》研究三十多年,成果丰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其一为太史公研究,考证司马谈作史、太史公为官名、补证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其二为《史记》断限与续补研究,考证《史记》记事讫于太初及《史记》亡缺与续补;其三为《史记》取材研究,考证《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载史料不可尽信、司马迁所见书;其四为《史记》编纂体例研究,重点考论《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纪传体与传记文学;其五为《史记》及三家注文本整理,最大成就即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学者们自觉地将先秦秦汉考古文献资料应用于《史记》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传世文献之外,出土文献为探讨《史记》的名称、体例、编撰形态,校勘《史记》文本,正确诠释《史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比较的"二重"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共分八个专题,其内容涉及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共分八个专题,其内容涉及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影响等。该教科书比较全面地为学生展现了《史记》作为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平准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其体例可追溯至《尚书》中的训体文。《平准书》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训”这一文体,从题材内容来说,《平准书》专门记载了汉代武帝时期的经济货币政策,这是对《尚书》解说知识和政治劝诫题旨的扩展和突破;从思想观念来说,它体现着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这是对《洪范》篇的继承与应用;从文本形态来说,司马迁革新了《尚书》训体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这是对《无逸》《高宗肜日》等篇的创新发展。《平准书》的体例源于《尚书》,但又远远扩大了其断代式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创作《史记》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创作宗旨,《史记》的体例与《易》理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对于深入把握《史记》的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附传,作为《史记》纪传系统的有机部分,体现了《史记》书法体例的整体原则,它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协同性与补充性。司马迁充分利用附传这一形式,使其在论列历史与人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记精读》和《史记讲读》这两部教材为高校《史记》教学带来了颇具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它们采用了原典精读的体例,以文化的视角,汇通的眼光对《史记》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将读原典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传"体是在汉代经学潮流背景下兴盛的一种为阐释儒家经典而出现的文本,即经传。传统观念认为,司马迁《史记》是史传体裁的创立者。《伯夷列传》作为《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因为体例和写作方法迥异于《史记》其他列传,被视为《史记》列传之"变体"。然而通过对汉代经传向史传发展过程的基本梳理,及对《伯夷列传》文本进行细致研究,可以发现《伯夷列传》并非是后出列传的"变体",而是在经学背景下较多保留了经传的形态。并通过《伯夷列传》的经传形态,初步探视《史记》列传的文体特征深受经传影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牛运震《史记评注》作为一部点评《史记》的著作,在清代《史记》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其书对说解《史记》的旧注批驳甚多,多言之有理,内容涉及到体例、文字校勘、典章故实、词语训释等多个方面,形式上有批驳其讹误之处者、有辨司马氏之未明者、有可两说并存者、有个别司马氏不误而牛氏误者等四种情况。本文以其书对司马贞《史记索隐》的点评为对象,辨析其纠驳内容与形式,总结其学术特点,以期对清代《史记》学研究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为后代史学家编写历史提供了示范,尤其是司马迁正直不屈的精神品质,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记〉选读》作为选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系统地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人文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自身的品位,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史记〉选读》的教学要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使学生领略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方志这个名称源于《周礼》.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时,方志才发展为可称之为方志的阶段,方志学雏形于《史记》。《史记》的著述主旨、体例等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郑丽冰 《文教资料》2011,(34):111-113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读史·汉书     
<正>《汉书》,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为与《后汉书》区分,也可称为《前汉书》。《汉书》开始了断代史的写作。在体例上基本采用了《史记》的体例,并略有改动,将  相似文献   

19.
《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这是马班比较研究的传统论点,但历来谈及此问题的学者都本于章学诚,很少注意到顾炎武也有相似的论点。我们从文献学的方法出发,对《汉书》和《史记》进行比较,钩稽出《汉书》对《史记》做了挪置的材料,对顾炎武的论点进行了再阐释,从叙事手法的角度重新论证了《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的传统论点,使其更加充实有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使用的高三《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体例简明,要点清楚,因而不少师生误认为对它无需重视,不须钻研,其实这是错误的。从时间上讲,中国古代史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止,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