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在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汉语结构体系中某一部成分消失了、改变了,它的功能会由另一成分来代替;某一些具体的规则消失了、改变了,随之会产生另一些具体的规则来补充;某一种趋势或方法减弱了,另一种趋势或方法就会增强.这些就是汉语发展演变中的"此退彼进"现象.本文主要谈的是汉语为区别同音词而发生的"此退彼进"现象,并对"此退彼进"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不成”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一个语言成分,其最初由偏正词组演变为表反诘的副词,又进一步演变为语气助词。①本文拟就其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语法化现象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一、第一次语法化——由偏正词组到反诘副词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多与实词的虚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汉语语料中"花"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词义的生成多是隐喻的结果,而隐喻得以发挥的前提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在物理或心理上的某一点或某一面上存在相似性,人们将这种相似性进行类比,使始源域的词义得到演变,产生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发现汉语"花"的一词多义现象符合隐喻性词义生成与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相似文献   

4.
汉语基本词汇消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文化内部诸因素的改变,一些原先的基本词汇消失了;另一方面是语义因素的影响,随着语义结构层次的变化,同样会产生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本词汇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名词术语。本文通过汉语基本词汇的历时考察,对汉语中基本词汇成因进行探析,一方面是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文化内部诸因素的改变,一些原先的基本词汇消失了;另一方面是语义因素的影响,随着语义结构层次的变化,同样会产生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6.
象征解读:小说审美分析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是文艺创作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就小说文体而言,严家炎先生认为象征性小说就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某些观念、哲理或情感,即人们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那类作品.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上古汉语而言,中古汉语副词序位变化较大,出现了一些上古汉语不存在的序位安排,其表现形态更为丰富;这些变化大都又被近代汉语所因袭,只不过序位安排愈加灵活,同时,中古汉语某些副词序位逐渐消失,趋同与现代汉语;制约汉语副词序位演变的因素包括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在具体的副词位置演变中,有时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中古、近代汉语中不存在副词作后置状语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 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为不了解志愿退档的规则而未被录取,考生和家长在这一规则上"吃亏"的不少。所以准备填报志愿的广大考生和家长要了解志愿退档的相关常识,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发生。国家教育部在高校的录取过程中明确规定了62种退档的具体原因,这实际上就是对退档问题的具体解释,而这一规则也间接地成为考生没有被录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充分理解退档的具体原  相似文献   

9.
简析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在引证古文献的基础上,为一些通假字找到了本字,并从汉语史以及汉字的特点等角度对量词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量词之所以能够通假,不仅与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演变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句法演变过程中有一种规律,这就是"强性动作动词的优先充谓律",它会造成原有句子结构的变化,甚至会促发新型句法成分的产生,汉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动相补语、可能补语、多种有标记被动式、助动词的产生都与这种规律的作用有关。"汉语强性动作动词优先充谓律"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却"从上古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其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汉语中的诸多用法产生了影响。在历史演变的视野中考察"却"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语义演化机制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当之无愧;当得起"义的肯定判断类语气副词"不愧",是由跨层结构"不愧"词汇化而来的。"不愧"是在构式"S不愧为NP"中完成词汇化的,其词汇化的动因为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不愧"后接成分由NP到VP的改变,汉语双音化趋势,汉语韵律规则的制约。词汇化的机制为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周梅 《楚雄师专学报》2013,(8):34-37,41
汉语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学作品中。笔者试从汉语语音和汉语语义文化特质两个方面探讨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汉语谐音从形式上看是依据语音来延展的,亦即汉语语音是汉语谐音的形式基础;汉语谐音从内容上看是依据汉语语义的民族文化特质来进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转化的。  相似文献   

14.
"进"与"退"既对立又统一,进退互用是重要的数学思维策略.那么,何为"进"?何为"退"呢?数学中的"进"是指将特殊的,具体的,局部的,低维低次的,抽象水平弱的问题"进一步"转化为一般的,抽象的,整体的,高维高次的,抽象水平高的问题来处理.与之相反的是数学中的"退".合理的"进"可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深刻认识事物本质,透彻解决问题的目的.善于"退",足够地"退"也会起到峰回路转,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崭新"是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与之同构的还有像"崭晴""崭齐""崭劲"等词语,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崭"在古汉语中最初单独当作形容词来讲,但又经常与一些性质形容词组合,其语法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词衰退成为构词成分,词义也伴随着发生虚化,由表示具体的性状意义演变成表示抽象的程度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崭"已经不能单用,但还存在着"崭X"结构,这属于历时演变中的残留在共时平面的体现。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崭X"经历了由非词形式到词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来描述"崭X"的形成历程并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话语凝缩是一种非常占遍的汉语语用现象。本文提出了话语凝缩的概念,并且从话语凝缩的成分来源、结构形式、演变趋势和功能等方面与通常所说的节缩或缩略进行了对比,指出话语凝缩与节缩或缩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属于汉语语用范畴,后者属于汉语的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7.
英语写作初期容易出现句子片段和不断句的错误现象,一些错误是因为母语本身就表述不清、成分不全、随意省略;另一些错误是因为母语表述本身无问题但在转换成英语后出现问题,这大多是母语直接干预,缺乏目标语言语法体系监控的结果。"两步走"的办法可解决此类语言错误:使用主要成分齐全、语意关系表达明确的汉语表述;这样的汉语表述转换成英语后,再加强英语语法的监控,依照英语规则进行整理、修改。  相似文献   

18.
侯冬梅 《现代语文》2007,(12):45-45
汉语中的一些现象是很奇妙的,其中语序的变化就是这些奇妙现象的一种.汉语中的一句话只是相同的一个词或一个字改变了位置(也有学者称这种语言现象叫"易位"),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有这样两则事例,从中大家就会领悟到汉语语序变化的奇特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一些语言习得理论来探讨汉语学习的经历对英语学习究竟会有积极还是消极影响,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基于语言之间的共同点,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会有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语族,在形态学、句法、语音和一些具体的语法规则上表现出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势必对英语学习产生阻碍。因此,作为一种学习策略的汉语学习经历以及汉语学习的技巧可以用于英语学习中;同时教师应该观察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预见在学习过程中易导致错误的差异,以此来帮助英语学习者。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与"师母"对应的社会称谓语存在缺位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从构词和语义特征角度也可分析出该缺位现象产生的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语义结构角度讨论了目前学界提出的与"师母"对应的社会称谓语的"补位"选择项,并试图探讨其可能的选择路径。语言始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既有"缺位"现象的产生,也会出现合适的词来进行"补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