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窣地”     
语言学界前辈王鍈先生的《诗词曲语辞例释》堪称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姊妹篇,补苴并完善了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不足,沾溉学界多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鍈先生对于一时未能作释或尚有疑窦的条目,均以存疑的方式附在书后,启示同行或后学进一步去探索相关问题。笔者留意于此,间有体会,现谨就其中“窣地”一条试加寻绎,以就教于王先生。先引《例释》原文:《六十种曲·还魂记》剧十二“:娘回转,幽闺窣地教人见,那些儿闲串。”《邯郸记》剧十五“:则将这纸条儿纸条儿窣地庄严看。”《南柯记》剧二十三“:窣地荣华开内苑。”《昙…  相似文献   

2.
王锳同志的《诗词曲语辞例释》,是继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之后,新出的一本解释诗词曲语的专书,颇多创见。但也有个别训释可以再斟酌,现提出两条向大家请教。  相似文献   

3.
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五、六册,文言文和古诗词注释有可商榷处,计16条,请教于下:1.五册二九《诗话二则·诗词改字》(P167)注⑧[归燕略无三月事]即将飞回南方的燕子已经不象三月间那样忙于筑巢育雏了.略,大体上.……按:释“略”为”大体上”;“归燕”为“即将飞回南方的燕子”,误.“略”,唐宋口语词.意为“全”、“都”,范围副词,与通常的“大略”“略微”义别.“略无” 即“全无”.可参阅王瑛《诗词曲语辞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由于其内容生动、脍炙人口,得到长期广泛地流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古诗注本、大中学校教材都予以收录,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对于诗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训释,主要分歧在于人们对“自”的解说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将其释为“自己起的名字叫罗敷”,例如哈尔滨出版社《古诗源·白话乐府卷》。第二种将其释为“本名为罗敷”,例如王瑛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民歌一百首》、马蜀书社的《汉诗选译》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高等学校教材《古代诗文选》。第三种将其释为“自命(自  相似文献   

5.
《诗词曲语辞汇释》“料理”条所举义项不能穷尽“料理”一词于诗词中义项,如消止、损伤、处置义等;举例与义项相悖者数现,征引材料也有错讹,本文就上述问题参采前人研究及文献例证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6.
“一了”是元明俗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个时间性副词,后人训释多有不确。张相(1953)《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了”条:“犹云向来或本来也。”但在引例说明时对“向来”、“本来”未加分辨,似有混同之嫌。之后诸家多本其说,释为“一向、向来”,《汉语大词典》、《宋元语言词典》等概莫能外。胡竹安(1989)《水浒词典》则训作“一句话算数,说一不二”,显系望文生义,尤不可取。 按:副词“一了”在元明之际有两个常见的义项:一曰“从来、向来”,所表时间无下限;一曰“原先、之前”,所表时间有下限。彼此义界分明,不容含混…  相似文献   

7.
<正> 粤语里有一个选择问词“定”: 糖定盐?(糖还是盐?) 长嘅定短嘅?(长的还是短的?)关于这个“定”的来源,梅祖麟先生《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曾论及之,认为它在唐代便已出现,以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定”条(321—322页)中的4个例子为证,并认为“定”是个限于偏南地带的方言词。梅祖麟先生的看法可视为定论,只是所引4例都是韵文。笔者现补充3个散文用例和辛弃疾词里的1例。为说明问题起见,笔者把这8个例子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年时"一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和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都释作"当年或那时".<汉语大词典>释为: "方言.去年."本文试从方言和文献相结合的角度证明"年时"即是"去年",且在唐代就出现,在宋代广泛运用,不能说是方言词.最后从词汇化的角度探讨了"年时"指"去年"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中择取了一些释义不周或不确的词条,援引诗词曲中的例证,对其进行了补注或改释。  相似文献   

10.
王瑛先生《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以下简称《汇释》)解决了笔记杂苫中的许多疑难。书后,附“语辞备考录”,列备考词语五十余条。备考词语约分三种情况:“一是略见端倪尚难确指的,一是笔记中单例孤证而尚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是可以帮助探讨、说明语源的。”王镁先生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高尚学术品格,既为后学树立了榜样,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年逾八旬的王学奇先生为其巨著《诗词曲语辞汇释》"与"字条的补苴之作。王先生钻仰弥深、精益求精的精神足为后生楷模。  相似文献   

12.
清人刘淇首言“自”有无义的助词用法.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也说,“自”字用法之一是:“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问题继作扩大和深人的讨论,意见虽不完全统一,却也十分接近而实际上可以统一一种是认同“语助词”之说.如蒋绍愚先生.他是首先详作讨论的,先后有《唐诗词语札记》,《杜诗词语札记》、《唐诗语言研究》等论著.又如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词典《言“助词.无实义”.一种是王(?)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所言:“自,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语会")发布"读书种子计划",开列了一个推荐阅读书目.北师大王宁先生审阅了书目初稿之后提了几条意见,其中一条是:"很多老师不用《辞源》《辞海》,不知道《诗词曲语辞汇释》为何书,更不会用'类书',知识结构的问题和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建议提供一个工具书的附录——工具书不...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了黄泽佩老师的发表于1993年 《毕节师专学报》第三期上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试释》一文,觉得其中误释较为严重,故愿借学报一隅,把我的着法说出来,与黄老师商榷,并就教于读者。 《试释》一文把“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一句中的“过 与“看”分别解释为“访问”和“看守”,同时联系前面的诗句,认为“千里来寻故地”中的“寻”字也是“访问”的意思。我认为三处都属误释。“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已经近乎今天的口语,其实不必再作什么解释,“过了”就是“过了”,”看”就是“看”,”寻”也就是“寻”,这比《试释》一文所解释出来的应该说还要更有利于表达词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引起其误释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或因不熟悉读词常识,或因没有深入领会词中用字的丰富内涵,或因没有正确把握整个词的主题思想,以及释词方法不当等等。  相似文献   

15.
古人作诗“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耐人细嚼品尝。现从小语双册古诗中选择若干疑难词语陈述管见,为老师们备课时参考。夜来(五年制第四册第4课、六年制第四册第3课《春晓》)“夜来风雨声”中的“夜来”,教参上释为“这一夜的意思”,似欠妥贴。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诗词汇释》中说:“夜来,犹云昨日也,昨夜同。”可见,此“来”非动词来去之“来”,而为名词词缀,置于时间词后,构成一个时间名词。如,“夜来城外  相似文献   

16.
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家”,课本无注,因是常用字,教师往往不加深究,学生也等闲视之。其实,这“家”字是唐宋以来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家,自称或他称及普通人称之语尾助辞。”在自唐至清的诗词曲中,“家”作为人称语尾助词的用例极多。如,杜甫《吹笛》诗:“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谁家”即谁。薛涛《柳絮》诗:“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他家”指柳絮,即他。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相似文献   

17.
《型世言》是明代继《三言》、《二拍》之后出现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在国内佚失三百多年。自1992年传回国内后,十多家出版社旋即出了标点本,其中王瑛、吴书荫两位先生注释的首部《型世言》校注本《〈型世言〉评注》于1999年由新华出版社推出。该书注释精当详细,可是也难免有释义不确或当释未释和排印错误的地方。本文从中摘取十几条,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8.
也谈文言文中的“互文”杜光义,张林山“互文”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多用于古代诗文,它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引了下面的互文作证据: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诗:“静...  相似文献   

19.
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对“不刺”在曲词中的作用有这样两条解释:一在句中用作衬字,犹如“不徕”和“不沙”;二是用作语尾助词,如“颠不刺”、“破不刺”、“淡不刺”、“弯不刺”、“杂不刺”、“嘴不刺”等;并挥出均不为义,只起衬垫语词的作用。这种分析是无可怀疑的。但还存在下述问题,有必要予以补正: (一) 对“不刺”的解释,尚有末尽之处,例如:“真个要我去!姑父,我在家里,那一般儿不做?掏火棒儿短强似手不刺”。(《刘弘嫁婢》一、白) “我见他出留出律两个都同避,相公将必留不刺拄杖相调戏”。(《谢天香》三[醉太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文言文,有关度(表示长度)、量(表示体积)、衡(表示重量)的一些用语,时有所见;而今有不少成语,如“一发千钧”、“雷霆万钧”、“咫尺天涯”、“退避三舍”、“千钟万斛”、“锱铼必较”、“毫厘不爽”等也习用频频。为检阅方便,现例释如下:一、有关“度”的用语1.仞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释:仞——7尺或8尺。2.寻例: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 释:寻——8尺。3.常例:故上失寻常,下得寻常。(《韩非子·杨权》) 释: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