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就以宋诗为中心,谈谈诗人的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中国诗词中分析不同时代的文人对梅花的描摹,以及他们对梅花的赞誉,从而了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3.
梅花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当古代文人们重其"形"时,它就被写作女性,而重其"神"时,则它就成了"高士"、"志士"。文人们往往站在"梅格"的高度统摄梅花的"形态"与"神韵"。  相似文献   

4.
古人最早居于山洞,故对石头充满了感情。在古人心目中,石头是万能的,即所谓“灵石”。古人将石头人格化并赋予之灵性,成为崇祀膜拜的偶象。纵观灵石崇拜,其主要还是源于对山岳信仰与崇拜的观念,而灵石崇拜演绎的人文功能和象征意义也与山岳信仰与崇拜的理念紧密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山地民族对灵石都具有普遍深刻的敬畏与神圣的情感之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各民族的传说习俗中都保存着灵石崇拜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人的黄昏情结中,蕴含了三种主要情感内涵:深沉悲凉的生命感悟,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感伤凝重的时代叹息。这一情结的形成起源于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拜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对日落的畏惧。  相似文献   

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仕宦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仕还是隐逸,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是两种不同的生存选择,由于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使出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唯一的选择,而隐逸也是为了救仕,从而消弱了学子们生存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词的王国,从源头《诗经》、《楚辞》开始,我们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汉赋、唐诗、宋词……,留下了灿烂的艺术瑰宝。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高考背景下的诗词鉴赏题和名句名篇默写题也可看出诗词文化的重要地位。但教师教、学生学这些诗词名篇时若只定位于诗词鉴赏和背诵默写,则是大大浪费和忽视这笔财富的价值,因为应该把它融入到写作这一广阔天地,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浩瀚的传统诗歌海洋中撷取菁华,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书卷味。  相似文献   

9.
周祖雄 《阅读与鉴赏》2006,(12):32-33,3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尽管诗歌包罗万象。风格各异,却有三个情结始终深深植根其中,不因朝代更迭时空转换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宝玉乞花"的情节似从唐宋诗词以及作者的祖父曹寅《楝亭集》诗词中化出,脂批"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的评语当不是过誉之词。曹寅的《楝亭集》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祖孙二人都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是他们共同的情趣爱好。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岁暮冰雪而不枯,众芳摇落而独放,清香幽雅,风韵超脱,其幽贞之姿,凌寒之质,一向是我国诗人、画家所乐于歌咏、描绘的题材,在我国古代诗词当中,写梅花的作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强调"官本位",文人做官成了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方式,他们或科举,或荐举,或隐居,各自通过不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官梦"。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是一个具有悲剧情结的人。在王国维的生命历程中,悲剧情结如影随形伴其一生。具体表现在悲剧情结的萌发、悲剧情结的加剧、悲剧情结的诗词外化以及悲剧情结的总爆发这一情感历程中。因此悲剧情结是王国维生命轨迹中内心世界最为鲜明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14.
贯穿于余光中的主要诗歌作品中的情感红线是深沉、强烈的祖国情结,包括大陆情结、历史情结、古典情结。余诗充分表达了身居台湾的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思乡、怀旧的浓厚情感,以及华夏儿女对祖国历史与化的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词蕴涵着广阔而深厚的美学意义,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三方面的悲剧心态:不自由;壮志难酬;相思之苦、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16.
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17.
18.
远志作为文学意象的发生首先是从《诗经》开始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促使远志文学意象不断发展和丰富,最终成为内涵稳定的诗词意象。历代文人选用它作为自己的诗歌或词的抒情意象。除此之外,谢肇淛还用它作为自己的书斋名和文集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悲情表达是我国古代文人作品--特别是文人诗词--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文学现象,从古代文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及这种生命意识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考察.认为,悲情表达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除了别的因素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及这种意识所引起的个体要求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的难以解决,是古代文人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与拜伦都将一生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则呈现出关注英雄、描写英雄、歌颂英雄的独特风貌,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东西方文化体系、性质、格局的不同使他们的英雄情结产生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从三个方面说明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