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白"是最早出现的两个基本颜色词。当颜色词用于非颜色意义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基于此,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切入,对俄汉语颜色词"黑/白"由颜色域向评价域、情感域、社会域、政治域和状态域的映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俄汉两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2.
这是发生在非洲加纳一所中学里的真实故事。 这一天,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上看,颜色词“白”和“黑”在汉英语言中都具有双重意义,即有褒有贬,但又各有侧重。在进行汉英语言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尤其是翻译的时候,需要从汉英语言本身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诸多方面考虑,才能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同时也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5.
刘波 《文教资料》2009,(11):46-47
颜色词属于民族文化语义丰富的物质文化词位.不同民族赋予同一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因民族世界观、文化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各异。对俄汉语中颜色词“黑”与“白”的语言文字特色和它们作为物质文化词位构成的熟语中所蕴合的民族文化语义特色的对比和探讨,折射出俄汉民族风格各异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黑”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中国历史文化、信仰和习俗的环境,赋予了“黑”冷煞、晦气、凶杀、悲哀、卑微等众多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黑”族系新词,还产生了“黑”的动词用法,但是“黑”系词族依然是以贬义为主。  相似文献   

7.
徐冲 《现代语文》2007,(1):57-58
一、引言 所谓颜色(colour)就是"白光分辨之后各种光线在眼中所产生的感觉"或者"具有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线或混合光线所产生的效果".简单地说也就是,颜色是光对人眼的作用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感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柏林和凯(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在对世界上近百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提出了"语义特征普遍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汉英“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的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反应。特别是赋予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红”、“白”两种颜色分别是汉英两种文化各自的崇尚色。它们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通过分析“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异同,探究出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白色词群在意义上的对比分析,了解白色词群在数量、构词能力、表现色彩的丰富程度上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意义流变角度分析词语"开张",描述"开张"与"张开"的词义分化过程,具体阐述"开张"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的两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旬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入也对这两旬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以概念场为参照背景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进行分类分析。随后,通过上古汉语"食"类动词与现代汉语"食"类动词的对比,总结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词化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词典和语料库为依据,考察英汉“耳”的多义性,力图对此作出认知方面的阐释。研究发现,英汉“耳”的本义和引申义大同小异。相同点:有相同原型词义,词义引申到个人域、事物域、社会域,包括喻形状、教训、听力灵敏度、注意力、刺探消息的人、关系、好的事物、态度、行为、情感状态。不同点:英语“耳”喻小栏目、电台、不好的事物、缺乏经验、程度深;汉语“耳”喻年龄、环境、熟悉度、影响。英汉“耳”多义性主要由隐喻投射形成,小部分为转喻和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原则性多义网络图更好地展示了英汉“耳”的多义性,将拓展英汉民族对“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牛致远 《语文知识》2002,(12):24-25
“往往”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皆习见常用。不过,在古、今汉语中,“往往”一词的含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指不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里, “往往”都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经常发生、出现,可译为“常常”“经常”“时时”“不时”等义。例不赘举。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8):74-76
已有研究表明层间性能对超薄水泥混凝土加铺路面性能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通过直接剪切试验和拉伸试验综合确定市政道路"黑+白"路面层间处理方案为"1.8 kg/m~2的SBS改性沥青+13 kg/m~2 13.2mm级单粒径玄武岩碎石+轻压",层间具有良好的抗剪切能力和抗拉能力,层间性能满足市政道路"黑+白"路面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有些以人类的基本认识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造成误解,而有些属于文化词语范畴,单单从字面上理解会造成误解。鉴于此,以颜色词"黑"为例,说明对同一色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中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9.
徐瑞 《语文知识》2012,(1):116-118
本文梳理了互训词奉、承的词义系统,进而分析了由于词义不同而造成的语法差异,力求从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说明词义的细微差别对语法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尹思 《柳州师专学报》2015,(2):30-33,29
古代汉语中的"寻常"分别是类义并列复音词和同义并列复音词,两者是同形词。类义并列复音词"寻常"的初始义是"短或小(的事物)",同时产生相反义位"长或多(的事物)"。这两个义位均于明代消亡。南北朝时期,"寻"和"常"同义联合构成同义并列复音词"寻常",初始义是"经常、平时",随后因果引申产生"平常、普通"义。"平常、普通"义最终发展为今天"寻常"一词的唯一义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