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居”解     
<正> 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中“平居”一词,今人多释为:“平昔所居之处”或“平时居处”。愚意以为不确。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释此诗“故国”句为“言故国平时之事”,至为确当。“平居”一词在古籍里皆作“平时”、“平素”解,《国策·齐策五》有“夫差平  相似文献   

2.
浅说“儒”     
儒家何以以“儒”为称 ,需从字源上探究这“儒”字的含义。《说文》“柔也 ,术士之称”的说法 ,历为学者所宗。其所以谓为柔 ,是由于把其主构“需”与“”相混。这种混淆由来已久。实则两字各有其本义。“需”训须 ,“”训柔。而“儒”取“需”义 ,即迟滞、流连、等待。《说文》“术士之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所谓“术”,乃指道术。“术士”乃从事探求大道的人 ,即学者。儒家是探求大道的学者一派。“儒”作为学者之义至战国始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所”作为代词,位于动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性限制的人、事、物。当所字位于介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原因、工具、条件、方式方法等等,这时所字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的称代内容理论上清楚易晓,然而接触到纷繁万变的文言文句,却往往使人费解.《例说》(载《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1期)作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诺,恣君之所使之.”一句的“所”是名词,应解作“意”.这实际是把代词所当成名词来解释了.诚然“恣君之所使之”一句中的“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直接结合构成所字词组,然而由此判定所“非代而名”却也失之武断。“所”之所以是代词,是因为“所”在句子里有其称代的内容,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所”称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先秦文言文里似“恣君之所使之”这样结构的句子并不乏见。例如:  相似文献   

4.
赵刚 《科技文萃》2001,(8):181-182
何谓“上帝”,据《辞海》的解释是“主宰世界之神”;何谓“大爷”,此乃北京土话,《北京土语辞典》称:旧时仆人称一家的男主人,今天作为嘲讽之词.  相似文献   

5.
“抱布贸丝”之“布”至汉代其意已不甚确定,人们对于“布”字的解说出现了分歧,“布”的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布为布匹、实物货币布帛及金属货币.从《诗经·氓》的创作时间及地域、布币的流传时间等方面考量,“抱布贸丝”之“布”可能为金属布币.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序”、“庠”之称。可见,学校从产生起,就和“序”有着历史的渊源和内在的联系。一个学校的管理方方面面,变化多样,如何使之运转有序?这几年来,我校进行了“序化管理”的探索。 我校的“序化管理”按其内容来讲可分为学校管理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活动秩序,简称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这个翻译粗一看也似乎说得过去,然而,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一,牵强附会地把“性”解释为“方法”。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性”有以下几个义项:①人的本性,②事物的固有特点,③性格,④性命,生命。从…  相似文献   

9.
《说文》:“昔,乾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腊,籀文从肉。”段玉裁注“乾肉”云:“《周礼》:‘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月无)胖之事。’郑云:“大物解肆乾之,谓之乾肉,若今涼洲乌翅矣。腊,小物全乾者。’郑意,大曰乾肉,小曰腊。然官名腊人,则大物亦(亻再)腊也。故许浑言之。”注“从残肉”云:“谓人(?)也,象形。”注“日以晞之”云。“昨之残肉,今日晞之,故从日。”注“与俎同意”云:“俎从半肉,且荐之。昔从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诣同也,故曰同意。”“昔”为“乾肉”说,自许慎始,经《说文》学家发挥,沿袭了一千九百年左右,至今仍被古文字学者奉守。如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云:“(?)甲释昔,可能是象在日光下晒制乾(腊)肉条之状。把一条条肉晒干是要几天时间的,因而殷人卜辞称几天之  相似文献   

10.
“六月六”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布依村寨家家户户杀猪、杀狗、包棕粑等作节日祭典、盛宴。男女老少盛装艳服,欢庆节日。“六月六”节有的称“布依年”。有的称“六月桥”布依歌节,还有称“六月六”——“打保符”、“跳六月坡”等等。尽管各地称法不同,形式不一,但其节日内容是一致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方面:节日时间,都定在夏历六月初六这天。即使有的地区在这前后有活动,但都以这天最隆重;是日,在布依族长期集会之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通过介绍<太平经>中出现的"不但"、"及以"、"要当"、"会当"、"应当"、"必当"、"悉尽"、"悉具"、"都并"、"都毕"、"何所"、"反还"、"还反"、"反复"共14个双音节虚词,通过这些双音节虚词的考察可以探知汉代虚词的复音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潘金莲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文化压抑、逼迫,从而被扭曲异化的妇女典型形象。她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觉醒的女人,她不安于现状,她渴望得到幸福,但是在她所生活的夫权制度社会下不容许她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她企图改变命运,追求幸福,却遭到重重阻拦,在追求中丧失了自我从而走向堕落的深渊。她为了达到目的,手段凶狠,但是在封建夫权制度下她又束手无策,必须得到男人的帮助她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点上她又很懦弱。  相似文献   

14.
从商业文化的视角对《金瓶梅》中的商人及普通市民的商业观念进行概括与分析,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意识社会化倾向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从而对《金瓶梅》的价值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秦良玉“平台赐诗”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祯帝平台赐诗,是对秦良玉爱国热情的最高嘉奖。诗凡四章,七言绝句,文献记载颇有出入。“平台赐诗”把秦良玉的爱国情怀推向了最高峰,使她始终忠于明朝,以抗清为己任,表现出顽强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被称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主人公周萍也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让研究者着迷。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周萍进行评析,得出周萍的罪恶感既来自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又来自于他对乱伦禁忌的触犯这一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又认为周萍的性格的塑造与曹禺本人的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背景。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中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虽不及市重点高中学生,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展开,各学科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视野开阔的品质毫不逊色于重点中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对他在清平湾插队的一支怀想之歌 ,写于作者离开清平湾 1 0年之后 ,是作者于病榻之上凭记忆写下的一篇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本文试图在理清现实中的清平湾与文本中呈现出的清平湾间的距离 ,从而阐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和文本中的这种意图的实现度 ,去深掘作品的丰富性 ,去揭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妙处 ,进而阐明这一作品对丰富知青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即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