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称谓词"伯伯"的用法,明清学者的笔记中就多有讨论。我们对"伯伯"使用频次作历时考察,探讨其语义演变及使用情况,分析其作为称谓词的泛化过程及成因,并指出其在共时地域分布上的多样性以及在方言中构词的灵活性,以期对"伯伯"有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汉语中常用的113个单音动词的带宾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从构宾成分以及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等两个角度,对汉语构宾成分的历时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构宾成分在历时发展过程化中有丰富化、复杂化的趋势,而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以体词性的成分为主,谓词性的成分为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汉语中常用的113个单音动词的带宾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从构宾成分以及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等两个角度,对汉语构宾成分的历时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构宾成分在历时发展过程化中有丰富化、复杂化的趋势,而构宾成分的语法性质以体词性的成分为主,谓词性的成分为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表示战胜了对方即胜和被对方打败了即败的意义,上古汉语形成一个反义语义场,战胜了对方之义主要用克、捷、胜、败0等词,被对方打败了之义主要用负、败、败绩、北等词;发展到中古汉语,先后增加了输和赢等;发展到近代汉语,又先后增加了失败和胜利等。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英语词汇变迁频繁,尤以意义变化为最。熟词生义是意义变化表现的主要方式,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本文拟从语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来探讨科技英语EST词汇意义的演变,并引出EST词汇历时意义和共时意义概念。  相似文献   

6.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7.
"也许"和"兴许"常常被用来表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测和估测,本文试从共时历时的角度探索二者的差别。从共时角度看,"也许"的句法位置最为灵活,"兴许"一般不出现在句末;"也许"经常连用共现,而"兴许"却很少;两者常常和语气词"吧"共现。从历时的角度看,"也许"词汇化主要由于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兴许"的形成则主要是对方言的吸收,没有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茧"指人的手掌或脚掌等部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在先秦时期称为"胼胝"、"趼"、"茧";两汉至隋唐时期称为"胝"、"胼"、"跰"等,"胼胝"仍占主体地位;宋元明时期"趼""胝"与"胼胝"使用频率相当,"胼胝"的地位开始动摇;晚晴时期,"茧"逐渐取得主体地位;现代汉语中"茧"及其构成的双音词已成为"茧"义词语主导词。  相似文献   

9.
名词和代词是汉语中最常充当宾语的两种词类,本文选取了113个常用的单音动词,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它们带名词宾语和带代词宾语的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对名词和代词的下位类型充当宾语的情况进行了详尽地讨论,通过数据对比找到了一条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历时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多亏"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动词,一种是做副词,不同用法其词汇意义不同。"多亏"作为一个词组最早出现在唐代,随着语言系统的发展演变,"多亏"经历了受损义,受损义、抱歉义并存,受损义、抱歉义、感激义并存的过程。本文从共时主义形态和历时主义形态两方面来探源"多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也说"草马"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马”的“草”为何指家禽、家畜的“雌性”?曾良先生认为是“草”通“槽”。本文以为“草”指雌性,是由于“草”在性质、特征上,与“雌性”有诸多相似的缘故,它源于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给"[kei214]有动词、介词、助词多种用法,由此构成了庞大的"给"字句家族。前人对"给"字句的研究多集中在现代汉语层面,现在将采用对语料库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源语义的角度探讨"给"字句的历时演变。通过分析"给"的义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找寻现代汉语"给"字句的源头,并且对"给"字句产生之初的句式结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描写现代汉语的"给"字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语形容词BARE的衍生词,副词BARELY在形式和意义上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不同极性。基于语料,文章欲从历时的角度考察BARELY的主观性特征。研究发现,从17世纪到20世纪,副词BARELY主观性特征增强,客观性特征减弱。从语言结构维度看,BARELY会与人称代词、认知动词以及否定算子等语言元素进行搭配并体现出特定的语言现象。从语言范畴维度看,BARELY逐渐倾向于以受话人为主体,体现正面情感,具有较强的认知特征。总之,英语副词BARELY的主观性不仅体现为功能和意义上的转变,还表现出明显的范畴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时"比"类时间副词历时演变的研究.探索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发展演变规律,证明语法化理论,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汉语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林海云 《武陵学刊》2022,47(1):91-96
上古汉语状态变化事件词汇化模式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特征:语义要素体现出的隐含性特点和综合性特点.从上古到现代,汉语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主要经历了两种变化:从隐含到呈现以及从综合到分析.状态变化事件理论运用到汉语史的研究中,能够使一些表面看起来差异很大的问题获得统一的解释,也可以使一些老问题获得新解释,给我们提供新的看待问题、解释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廖"姓,源自于先秦时期三个以"蓼"为名的古国。拟以"姓氏"义为基本单位,对它不同的历时层面的有关用字进行描写。文献搜索范围限定于甲骨文、金文、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希望通过对这些字料的分析,全面、具体地展示姓氏{廖}(1)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字记录的情况和字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视角考察汉语附加问句的三大基本话语功能,在该句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情境语义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凸显度和具体内涵。具体表现为:附加问句产生缘起即"概念功能"导向→附加问句主观肯定性增强即"语篇功能"导向→附加问句深度主观化即"人际功能"导向。可见,汉语附加问句不仅语法结构是动态的、浮现的,而且其所具有的话语功能也是动态的、发展的,也会因语言的不断运用而不断变化、发展与丰富。同时,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考察语法结构的话语功能,有助于更深入地阐释语法结构主观化和语法化进程的功能需求动因。  相似文献   

18.
不能由的字词组的形成而推断字词组是带“”的定语隐去中心语的结果。虽然《诗经》等古籍中有几十个“”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但如“近祸”与“远(祸)”一类的例句极少。而从误义场观察,“”字后面通常能需要“中心语”。对《书》、《易》、《诗》的调查,也不能说明字词组如何形成。只有根据字词组的特殊的结构关系得出结论:“”是助词,结构助词,贯穿结构助词;凡能修饰名词的词语与“”结合,就形成字词组。它满足了语法和语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所以"可以表示原因、凭依、目的.表示原因的"所以"是一个词,而其他的"所以"是"所"与"以"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