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又是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毕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事业。”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介绍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全民族抗战前为促进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在全民族抗战以后为维护国共两党团结御侮抗战到底,推进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论述了我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是多党派合作的积极参与者,是国共关系的协调者,在中国抗日救亡的历史丰碑上谱写着它们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历史地、客观地评述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肯定它们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业绩就是尊重历史。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对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的大统一、民族大团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文”轻“道”的错误倾向,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地位为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古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祖国的统一繁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历史都被文人通过不同文学体裁生动地记录下来.从先秦到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样等有成就的爱国作者,并留下了大量爱国忧民、歌颂祖国河山,反对外族侵略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连接古今文学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历代爱国作家及其作品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旨在泯灭民族意识和抗日精神的奴化教育,中国共产党也相应地制定了反奴化教育的措施:制定正确的抗战教育方针;开展"军民誓约"和"五不誓约"运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反奴化教育斗争。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爱国觉悟,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其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凝聚民族力量就要弘扬“二个精神”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史图像,为我们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历史图像教育资源: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志士仁人美德,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历史,激发学生的奋发图强精神;以党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激发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以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光明前途的信心;以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其他民族的爱国主义,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7.
容国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体现,“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表达了其爱国、拼搏的精神内涵。容国团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其心系祖国荣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行不悖,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缩影。容国团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彰显其独特价值,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脉搏同步跳动,拼搏精神可化为“强国一代”拼搏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诸多像容国团精神这样的中国精神来汇聚成中国力量,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实干有为。  相似文献   

8.
从辛亥革命至今,海外广大华侨都一直热爱着祖国。在体育方面,为了振兴中华,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几十年来华侨用自己的力量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不仅增强了体质,还培养了不少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为中华民族争了气,为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中不可缺少的光辉篇章。我从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侨居南洋,亲眼目睹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华侨体育运动。由于  相似文献   

9.
东北抗联精神是党在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优秀精神成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东北抗联精神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等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而中学的历史课教学却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的主阵地.每一件历史事实就是中国人民用血与火编织起来的珍珠,爱国主义就像一条红线,把这一颗颗的珍珠串穿起来,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曲.在历史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的有效途径.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战胜各种内忧外患的强大动力.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对民族利益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繁荣、发展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实践.通过历史科学浩瀚无垠的史实,有计划、有目的的向青少年传授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对爱国主义不能机械地理解,而应该具有辩证思维的方法,把它看作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86页)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爱国主义.一、关于统治阶级的爱国主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它反映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抗战必胜的信念,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展现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抗战遗迹,博物馆和纪念馆,以及影视媒体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它们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作用,是针对当代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探索.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实践的活动,媒体平台的传播,四个方面的相辅相成最终把滇西抗战资源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而盛并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65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一曲响彻云天的爱国主义赞歌,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各民族人民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独立空前团结一致、共御外侮、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居于重要地位,起过特殊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间力量首先看到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呼吁全国合作,一致对外,促进了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间力量积极参加抗战;宣传抗日思想,提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方策;调解国共关系,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在经济上,抢救战区物资,开发和建设后方经济,为坚持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抗战文学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萧红的《生死场》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台湾作家赵淑敏所著的《松花江的浪》在当代和平语境下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追溯。萧红和赵淑敏作为东北籍的女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语境下“抗战叙事”的不同风貌。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表现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抗战叙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普及抗战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冬学运动。其中“庄户学”就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创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当年烽火岁月中,它曾经是山东抗战教育的一面旗帜,在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素质,宣传抗战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坚持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实践中制定了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以其游击战特有的主动性、灵活性等优势,有效地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之下,我军在敌后广大战场上如鸟入林,如鱼得水,使我军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改变了敌强我弱的状态,直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世界人民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尽情的讴歌和颂扬.因为爱国主义不仅仅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历来是鼓舞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什么是爱国主义呢?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应该是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为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主要任务.一、以音乐陶冶理国主义的高尚情操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它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新华日报》刊发“五一”纪念文章,形成了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抗日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通过系列文章,宣传工人阶级在抗日救亡中的先锋地位,突显全面抗战话语,揭露日本侵华野心,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国际工人阶级联合的必要性。《新华日报》关于“五一”抗日话语的传播进一步唤醒了工人阶级的抗战意识、实现了最广泛的阶级联合、加强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冯玉祥将军抱着共赴国难的愿望,奔走呼号,呼吁团结抗战,他的抗战“丘八诗”,是宣传抗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冯玉祥将军的诗如其人,朴实无华,似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做作之感,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然又不失尖刻、犀利与敏锐,气势磅礴而通达.1941年周恩来同志在冯玉祥六十寿辰时撰文写道:“丘八诗”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