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体育”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将贯彻到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高校体育是学生受系统、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高校体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强调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专业在培养体育产业创客过程中存在“政策衔接脱节、培养理念滞后、专业设置迟缓、方案调整滞后、师资队伍不优、资源配置不足、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了培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体育产业创客人才,高校体育专业要在“理念、标准、专业、政策、方案、队伍、模式、改革、资源”等培养人才要素方面及时进行系统改革和建设,通过构建“专业教育+产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体育专业素质+体育产业素质+体育创业素质”的“三位一体”体育产业创客人才。高校体育专业要转变“按体育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培养从业型人才模式,构建“依靠体育专业创造就业岗位”培养创创客型人才模式,为助推体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为我国高校开展体育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人文奥运”理念是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浓缩与升华,是对现代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内容体系的主要内容。高校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倡导“人文奥运”理念,推崇体育人文精神,开展体育人文教育方面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今社会正逐渐走向“互联网+”时代,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体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部门应针对“互联网+”时代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提高高校体育工作水平。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优势及机遇进行分析,明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比人文社科类专业,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较难。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如何在高校理工类专业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文章以测绘类专业基础课“地图学基础”为例,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发展动态,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对学生的地图政治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6.
抓住“高校扩招”和“发展西部教育”的机遇,民族地区高校体育专科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但部分现实问题成了学校体育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理工类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素质的理工类大学生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影响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有学校环境、教育方式、大学生自身、教育主导者等因素。加强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拓展实践模式,提升大学生应对开放、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冲击和施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艺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意识教育,是高校体育艺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美学的引导、开展美学的体验、开展“失败美”的教育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与体育艺术教学关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考核体系,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综合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够以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够热爱体育,从不间断的身体锻炼中获得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素质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体育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素质拓展训练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二者进行融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展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多,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全面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综合的进行改革,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素质相结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对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理工类高校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是理工类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在理工类高校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讲解——比较”、“听——读——品——背”和“理论——实践——创作”等三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但扩招使高校“公体”课教学面临困境:学生成分复杂、素质下降,学生学习日趋功利化,体育教师队伍及其素质亟待提高。在人们物质生活大力改善,日益注重健身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应从实际出发.改革“公体”课教学,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使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伴随着教育的现代化的变革已经跨入了新世纪,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在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这种变化的深刻性,全民健身计划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都要求体育教育关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高校体育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国民的体质状况。因此,高校体育是与全民健身相接最为密切的体育教育环节。1.树立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观念是体育现象的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受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发展水平的制约,对…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要求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更加贴合实际。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而言,开展拓展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因此,高校需要深入分析体育教学面临现状,总结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实际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将担负起“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形成比较完善的健身体系”的重任。因此,研究和思考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对于深化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文体育教育的开展是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进行模式化体育向人文体育转型,需要在教育意识、教学模式、教育体系、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调整,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深刻带入人文思想,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建设人文体育校园文化,强化体育审美教育,为人文体育教育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理工类高校之区别于人文类高校,即在于其教学学科以理科、工科为主,理工类高校人文类专业及课程设置层次不齐,导致整体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根据理工类高校特点,仅设置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无法改变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将先进的、现代化的MOOC教育模式与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相融合,通过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实现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锐 《教师》2012,(14):111-11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完善,高校体育教育在新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高低最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剖析,对于如何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这些素质提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校体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同时,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硬件平台、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参与欲望和满足感、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及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等方面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