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2.
高语第四册的《项链》是一篇传统篇目,却常教常新,有挖掘不尽的深厚意蕴,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每次教此文,课堂上关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必然性”的讨论都是轻松热烈的。因为文中有明确的铺垫、暗示,那就是舞会上玛蒂尔德忘乎所以“沉迷在欢乐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舞会结束时,为了不让“朴素的家常衣服”露出寒伧相,  相似文献   

3.
《项链》的结尾向来为人所喝彩,但是,人们在赞美之余却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莫泊桑为什么使用了这样一个结尾?这需要从人物形象入手来思考。《项链》的情节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过程。这种从故事情节入手的分析,对帮助读者理清小说的思路有很大的益处。但是,这种思路也有不完善之处,那就是容易使读者忽略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到人物身上,我们就会发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显然有两个阶段,形象也截然不同。一个是一位有闲无聊的家庭美少妇,一个是一位勇敢地承担起偿还巨额债务的劳动妇女。这两…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1884年发表在《高卢人时报》上的短篇小说珍品《项链》,历来被当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在读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把作者曲尽心机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特·罗瓦赛尔这一光彩照人的文学典型概不例外地定位在小资产阶级妇女追慕虚荣、硬撑门面这种单一的价值向度上,就有些令人困惑不解了。难道她由“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惊悉丢失的是假项链”历经10年苦难演绎而出的悲剧,仅仅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好逸恶劳、崇尚虚荣等恶习的一个注解吗?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若我们转换视角,用时下蔚成风气的女权主义阅读策略来读解,势必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拿标题来说,莫泊桑选取“项链”为题就颇具匠心。一般而言,把项链看作女性饰物已是常识,然而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6.
乌篷船     
周作人 《广西教育》2006,(1C):57-58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这一特点得以体现在《乌篷船》中。《乌篷船》采用书信体形式,是自己给自己写的回信,颇有情趣。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乌篷船”这一写作视角,在与自己的书面交谈中,既写出对江南水乡的风雅稚趣,又体现出作家悠游闲适的情态。散文家追求平和冲淡的笔渊,语言素朴自然,文字苍劲有力,信笔所至,娓娓道来,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项链》这一课。(展示课件:课文标题、作者,背景图片是一条金钻石项链。)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项链》是他的代表作。上一次课,我们欣赏了这篇课文,在阅读时,我们都觉得它就像这挂钻石项链一样,不仅璀璨夺目,而且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8.
鲁迅巧用“革命”词湖北江陵县马山中学周纯智,李玲玲鲁迅在《阿Q正传》(节选)中一连用了好几个“革命”,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这同一个“革命”词却有不同的、特殊的、深刻的涵义。如在乌篷船给未在带来大不安,“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的时候,阿Q对革命党...  相似文献   

9.
《外国文学研究》八○年第一期刊登了董星南同志的《项链三题》一文,认为我国解放后关于《项链》主题(“讽刺小市民或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一般看法不够正确,应该是“对小资产阶级中少数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思想作了深刻的揭露,客观上反映出了他们的经济地位极端脆弱不稳,在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终究逃不脱破产的结局。”我认为这种观点仍然不够准确,不尽全面。《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社会环境和她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伏笔照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品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铺垫,使后来发生的事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难以理解,避免"前文没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比如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品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里就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  相似文献   

11.
景物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它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把景物刻画得绘声绘色,有形有神,可感可触。课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范例,这里例举几法,供同学们参照发挥。 1.暗示法 此法就是用种种景物来暗示作品中人物的心情、命运及环境。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写道:“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阴影”暗示出菲利普夫妇失望恐惧心情,以及“我”的不满及痛惜之情。 又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景物描写:“锯  相似文献   

12.
猴子的教训     
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说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 :“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大两样的 ,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 ,猴子终于是猴子呢 ?这就因为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 ,试用两脚走路的罢 ,但许多猴子就说 :“我们的祖先一向是爬的 ,不许你站 !”将那只猴子咬死了。它们不但不肯站起来 ,并且不肯讲话 ,因为它守旧。人类就不然 ,他终于站起 ,讲话 ,结果是他胜利了。现在也还没有完。所以革命是并不稀奇的 ,凡是至今还未灭亡的民族 ,还都天天在努力革命 ,虽然往往不过是小革命。这是他192…  相似文献   

13.
编缉同志: 今来信请教一问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Q正传》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在这句话中“三更四点”指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刻或时段? 《高中语文教案》解释为:“三更四点:  相似文献   

14.
“寻起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的飞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抑而生苦闷,即精神底伤害。这无非就是从那伤害发出的象征的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求,变了形态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这位日本人以为,一切文艺都是苦闷的象征,是象征性的梦。“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那么《项链》也可以算作是莫泊桑的梦了,玛蒂尔德的项链也正是苦闷的象征。仅仅将《项链》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未免失之肤浅,至少应当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个冷落的小客…  相似文献   

15.
《八只小猫》是著名女作家菡子的作品。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八只瓷猫那“清新活泼的样子”,并介绍了它们在一次展览会上“打败日本瓷猫”的情形。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同时思考课后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检查阅读效果,略加点拨。文章第一自然段用“清新活泼”概括了八只瓷猫的特点,也暗示了逗人喜爱的原因。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一见面就爱上了这八只小猫?从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节选)这篇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相似文献   

17.
《项链》中玛蒂尔德一连串的“梦想”究竟说明了什么?这是直接关系到对该篇作品评价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项链》,即可发现,作品开头的两个自然段就构成了难以谐调的矛盾,而这矛盾的运动就决定了玛蒂尔德的一系列想法只能是“梦想”。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录下这两段文字:  相似文献   

18.
夜幕降临了,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晚风轻轻吹,树叶轻轻摇。小鹿陶米米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讲好听的故事。妈妈的脖子上,挂着一只铃铛项链,只要妈妈一动.那项链就“叮当叮当”地响,很好听。  相似文献   

19.
爱美无罪     
在讲解《项链》这篇课文时,语文老师问我们:“路瓦栽夫人参加舞会前找别人借项链说明了什么?”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失望地抛出“标准答案”:“这充分说明了她爱慕虚荣的性格。”异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人为尤甚,何故独不容路瓦栽夫人耶?爱美之于女人是无罪的,就像花之于春天是没有错的我想这大概也是“妩媚”、“婀娜”之类的词都以“女”字作偏旁的原因吧。语文老师也是女性,真不知她颈上那金灿灿的项链,是否也说明她爱慕虚荣呢?爱美无罪@陈岱$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彻底革命精神的壮丽颁歌要真正理解《女神》的思想价值,首先就应该读懂《凤凰涅槃》。凤凰在新旧年代交替之际,自觉地点燃了一场烈火。一方面,烧毁了旧我,使新我诞生;一方面烧毁了旧的“宇宙”,使新世界诞生。这双重的“破坏和创造”,正是《女神》全部社会革命和自我思想革命要求的概括。这一场改造旧世界和改造旧世界观的烈火,一方面是“五四”当天,赵家楼上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卖国军阀的烈火的写照;另一方面也是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