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对如何理解中国区域能力指标体系作了说明,然后,对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作了分析。总的结论是,东部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较低。在分省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中,北京、上海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各省市的创新能力在2001年到2002年中,出现了许多变化,显示出区域创新能力正至现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科技论坛》2005,(5):87-8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旨在对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作一个客观、动态和全面的评价。该报告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科学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区域创新总的能力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并对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逐一作了分析,是一本研究中国技术创新国情、了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多样性、进行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的重要著作,是政府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参考读物。本书内容概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区域创新能力分省、市、自治区综合指标;区域创新能力分省、市、自治区报告;区域创新能力分省、市、自治区基本指标;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含义、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论坛》2006,(5):137-13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2005-2006)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科技统计数据,权威性、综合性、动态地给出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排名和各项创新能力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报告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首次提出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这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深化;加强了实证研究,使本报告具有更强的研究性;丰富了对省(直辖市、自治区)创新能力的分析,增加了从地区经济特点、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产学研合作水平等多个角度对每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综述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最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企业创新能力视角的区域创新体系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创新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视角的评价和以往的评价结果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系统的指标体系下,基于大量的数据处理,我们对200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做了分析和排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及特点、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各个地区针对本地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董广萍 《科技风》2023,(3):154-156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剖析河南省在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足创新短板,聚焦创新资源,形成良好创新环境,引导产学研合作,统筹推进创新生态建设,借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8.
2002年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2002年《洛桑报告》对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产出、产业关联及结构、科技转化能力、创新环境支撑5个维度,筛选并构建包含34个末端指标的评价体系。以中国激光产业2019年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法模型,对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地区的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从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局面。其中,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较强;华中地区有较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但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产出方面仍有待加强;华北地区整体集中度较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朱海就 《科研管理》2004,25(3):30-35
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网络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网络的创新能力 ,但网络的创新能力最终又是作用于企业的 ,创新环境是支撑条件。本文指出了构造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突出了非R&D指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区域经济收敛理论,基于参数与非参数方法,利用中国区域1996—2006年的省际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收敛的俱乐部特性。以区域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所拥有的专利申请量来表示区域创新能力,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条件收敛特性;以区域从事研发的每百平方公里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大约等于93人为门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着两大俱乐部收敛现象;俱乐部内部基尼系数、经典俱乐部收敛面板模型及面板数据非参密度估计进一步确认了俱乐部收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尝试构建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获取和改造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支撑能力4个一级指标,下设1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衡量辽宁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因子分析发现,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存在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原始创新不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优化政策导向促进基础研究、完善高技术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制定"辽宁创造"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鼓励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等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从产品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定义企业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技术积累、新知识(或技术)获取、应用与价值实现的能力(数量、质量、效率等).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研发积累、研发投入、研发产出与价值实现的活动过程中.基于此,提出了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本评价体系相比较从经济和管理等视角出发的评价体系,较全面地考虑了技术层面的指标,评价结果从技术层面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基于本评价体系开发完成的企业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软件系统,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业务与基于Internet的远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判。以提供对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为有效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科技创新能力受资金和人力投入、创新软环境、基础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等的影响。在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指导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以三级指标系统、全面地反映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密切值法模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涉及的各个方面,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密切值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为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体系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劲  姜涛  张朋伟 《软科学》2002,16(4):80-83
技术创新已日益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焦点话题,被视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如何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或者说如何持续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今已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一道鸿沟。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在借鉴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设计出一套适合国情、易于实践操作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生态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钢铁行业生态经济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我国钢铁工业生态经济的技术因素及水平,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计算中国钢铁工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结果显示企业技术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面促进作用,尽管从短期看规模的扩大能更能有效地带动生态经济质量的提高,但长期来看钢铁行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技术产业是技术、人才、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其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实力.本文从产业投入等四个方面选取了产业R&D人员投入强度等共计十项指标构建了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对2007年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因子:规模产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其中产出水平对竞争力影响程度最大.最后针对本文的分析结论对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