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宏伟、蔡中坚两位老师撰写了《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一文(参阅《历史教学》2003年12期,第68页。),两位老师在文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型开放试题的设计个案。这种开拓性指导思想无疑是我们现今应该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更令我们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型开放试题的设计,绝不能混淆视听,以致产生偏失。  相似文献   

2.
看了韩剧《大长今》韩尚宫与长今能魔术般把几种食材变成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笔者感慨万千。身为语文老师,在对《大长今》回味的同时,不禁在心底追问:语文复习迎考的过程有味吗?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主题学习活动,选题是个关键环节。《教育文汇》2003年第4期上,赵学华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一文中,对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进行了探讨,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但是,赵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应“选择非公共性知识的问题”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试述之,与赵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4.
每当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不禁想起曾在我国热播过的韩剧《大长今》,总觉得《大长今》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学片”。你看,那御膳房不就是一所高级烹饪学校吗?尤其是韩尚宫教长今烹调的许多鲜活的事例,我以为,很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看了夏武荣老师《提升文化自信,历史教师有责》(见《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的文章。很欣赏他作为历史老师的自觉的责任感,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夏老师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我想.这种自觉的情感一定能使他的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和动力,使教学品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韩老师班里有位刻苦用功的女生——王娟娟。其实,大家早认识她了。王娟娟,就是那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大眼睛姑娘,同学们到农村学农的时候还到过她家呢! 王娟娟最近的情况让韩老师特别担心.她和同寝室的女生关系紧张,原本和春雪、美美都是好朋友,如今彼此都不说话了。美美到韩老师那里告状:“韩老师,我们寝室的同学都受不了了.王娟娟每天最后一个回寝室,大家都上床休息了,她就是不让熄灯,还说想再看会儿书。一天、两天,大家都迁就她,可她……时间长了,我们……”美美不好再说下去了,韩老师听了点头说:“好的,我知道了。”其实,王娟娟的变化韩老师早看在眼里了。  相似文献   

7.
再谈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级重点课题"在聋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在我校开展已有一年多了,笔者曾在《浅议研究性学习》一文(见《现代特殊教育》2004年12期)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过一些探究,但仍有部分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到位,组外也有些老师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陈新祥 《历史学习》2010,(10):36-37
看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李恒老师《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感觉非常有意思。我非常赞同李恒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日本如何投降、其投降的性质究竟如何如此重要和敏感的历史问题上,不能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9.
韩军老师《雷雨》课通过"神秘"的主题来源,借助《雷雨》剧本引导学生来演绎"神秘论".表面上看,韩老师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创新精神.一旦突破"精彩纷呈"的背后,笔者却发现韩老师的课远离了课程.韩老师所演绎的五个"神秘"中的四个,都能在文本中得到充分的解释.韩老师的"神秘论"其实是对剧作者的一段话的曲解,作者意图本不能用来代替文本意图,何况是曲解作者的意图.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既不能采取观点先行的教学法,也不能脱离语文课程体系而任意确定教学内容;否则,就会成为阅读教学之祸.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师》刊发了韩正文老师撰写的《花样评价,激发学生写字热情》一文。韩老师说:"对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孩子而言,丰富多彩的花样评价,更能激发写字热情,培养良好写字习惯。"于是,韩老师"巧用"评价,以学生对书写星、免抄卡的渴望和"新颖的学习用品"的喜爱为诱惑,认为激发了孩子们的写字热情,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今提出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2005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沈为慧老师的《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一文,同时还发表了陈亚东老师的《从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一文。前者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孔子讲学图》的精彩课例,后者是对课例的点评以及由这一课例所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沈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把握,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切实关注,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3.
《读书》2001年第7期,韩水法先生一篇《微斯人,吾谁与归》,令我感动。这是一篇纪念其老师齐良骥先生的字。韩先生写道,“一个仲夏的深夜,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题目,突然间思潮汹涌,章的‘眼’做成了,许多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连成一气说出来,而自能肆言无碍。”果然就成就了一篇汪洋恣肆的章,倾吐了他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意。  相似文献   

14.
心中的伤痛     
看了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一中李云老师刊发在《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当年那些伤痛》,忽然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看到过许多老师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大多是谈成功的经验,所列举的也多是自己的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很少有谈失败的经历,李云老师的这篇《当年那些伤痛》让人耳目一新,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我的老师》中魏巍对蔡老师的爱戴、《最后一课》中小费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敬佩,既是学生对老师高尚人格、综合素养的崇拜,也是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感染、熏陶和长远影响。我国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韩金绶老师是高密的“一枝笔”,这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人师时就有所闻。其实,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在写作上小有名气。那时的报刊远没有现在的多,我们所能见到的无非是《大众日报》(包括农村版)、《山东教育》等屈指可数的几份报刊,而“韩金绶”三个字却频频出现在这有限的几份报刊上。特别是教育界的一些新动作,经他一写,在报刊上一发,就在当地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那时新闻媒体上报道的有关高密教育界的事,基本上都是出自韩老师之手,即使别人捉刀的东西,也须经韩老师审阅、修饰、润色。80年代初期,我从教时,韩老师就在市教育局担任普教股…  相似文献   

17.
曾有一位教师上《最后一课》 ,先讲小弗朗士 ,再讲韩麦尔先生 ,然后问 :“你们觉得韩麦尔老师怎样 ?”课堂乱了 :有的说“好” ,因为他爱国 ;有的说“不好” ,他因个人的事放假 ;有的人说“无法评价” ,因为看一个老师要看其水平……老师最后说 :“告诉你们 ,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重要 ,不讲了。”既然不重要 ,为什么要问呢 ?归根到底 ,没设计好。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课堂设问。就一节语文课而言 ,如果说师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话 ,那么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 ,是完成《大纲》要求的一项必要措施 ,是教师、学…  相似文献   

18.
王畅眉 《山东教育》2005,(16):13-13
前不久,在一次业务学习中,我们观摩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一节低年级语文课《落叶》,有的教师坦言有点受不了窦老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不知道这样想的老师能否接受窦老师的感言:“我面对的是孩子们,我的课是上给孩子们的,不是表演给大人看的。”  相似文献   

19.
冷血的财阀商人 在崔丹尼尔出演过的韩剧中,他并没有扮演过多少“坏人”角色。在《幽灵》中他是一立黑客;在《学校2013》中又变身一位老师。通常,他都是演绎一些充满魅力的或有时有些迟钝的角色。但在他的下一部电视剧《BigMan》中,他将出演一个冷血的财阀姜东锡,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说,在挑选角色时,“我更看中这个角色能给我带来多少乐趣”作为原则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六一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也是我参加《希望月报》唐山小记者的第一次活动,心里感到十分激动。我特别早就来到了参加活动的地点——世博大厦。韩老师先给我们发了一顶《希望月报》唐山小记者的帽子。带上这顶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